6月12日上午,南京某小学门口聚集了40多位家长,联名劝退一名顽皮学生。这一诉求遭学校拒绝。该事件一经报道引发数万网友热议。 事件回顾:有学生家长们说,他的孩子都在该校三年级某班就读,班上有个男孩非常顽皮,经常搞恶作剧,让不少孩子受伤,上课还经常乱跑,扰乱正常教学秩序。因此家长们提出让“熊孩子”调班或退学的要求。校方表示:“每个孩子都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学校无权劝退;校方已请男孩家长到校陪读,也将安排相关人员进行一对一陪读。”13日,中国江苏网联合腾讯大苏网同步推出一项调查:“熊孩子”是否应该被劝退?六万网友参与投票,其中六成网友表示不应劝退该学生。反对劝退者认为孩子顽皮与教育环境有关,应加以引导,帮助其改过自新。支持劝退方认为强调对“熊孩子”的教育“公平”实则是双重标准,不劝退对其他孩子不公平。第三种声音则认为,未对孩子的顽皮给予足够重视,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管理的双重失职。 其他学生家长:“熊孩子”上课捣乱下课欺负人:14日上午,多数学生家长均表示,经常听自己孩子回家描述“熊孩子”在校的表现,其顽皮行为并非短期存在。“他在班上会打同学、撕同学的书,或者上课的时候突然跳绳、扔书包,这些都是孩子回来讲给我们听的,孩子不会撒谎。学校监控也拍到了。”一位学生的奶奶说,“因为‘熊孩子’,其他学生都没办法正常上课。我们要求调班或退学的态度很坚决。”另一位母亲则表示,学校之前安排了老师在班上陪读,约束“熊孩子”,维持课堂纪律,但是没能坚持下去,好几次都不了了之。 学校:为该班专门制定了陪读值班表:据了解,“熊孩子”来自徐州,有一姐一弟,父母都是出租车司机。孩子目前就读的班级本学期已经换了四位班主任,现在的班主任由该校党委书记兼任。学校校长表示,自己曾教过该班一学期的语文课,“熊孩子”确实比较顽皮,注意力很难集中,但三年级以下儿童在认知和行为能力上有偏差是在所难免的。“作为老师,不可能将他赶到教室外面不让他听课;学校也不会将其调班或劝退,这是违反教育教学规定的。” 考虑到孩子情况,学校专门为该班制定了一张陪读值班表,陪读老师全部是学校中层领导和教学骨干,保证每堂课之间无缝对接。针对孩子的在校变现,学校曾多次与家长沟通。“劝退事件”发生后,孩子家长承认由于生活压力大,对孩子缺少陪伴,常有打骂,家庭教育方式存在问题,后续也愿意让孩子配合心理医生的辅导。目前,该校一位阿根廷籍学生家长主动表示,愿意为“熊孩子”长期陪读。 心理专家: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从家庭开始:南京市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对“熊孩子”的行为给出了分析。他说,人的心理发育有规律可循,但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和家庭环境、教育方式有关。“在这次事件中,‘熊孩子’家长和维权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承认这种差异。”而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是第一任老师,儿童社会化的过程正是从家庭开始的。“‘熊孩子’父母都是出租车司机,忙于工作,教育上必然有所缺失,这也直接造成了孩子行为的幼稚。”同时张纯强调,校园暴力如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再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家长总担心自己孩子被欺负。“家长何时介入孩子的相处,我认为应该以‘孩子是否能自己处理问题’为标准。先让他们尝试自己解决,解决不了再借助外力,有助于孩子人格的养成。” 网友共同支招帮助“熊孩子”:14日,中国江苏网和腾讯大苏网就“如何帮助或教育熊孩子”邀请网友共同支招,“耐心”和“沟通”成为其中最多的声音。逾半数网友不约而同表示,家长和学校应当对“熊孩子”给予更多耐心和关怀,父母应抽出更多时间陪伴孩子,老师应鼓励孩子融入集体、多交朋友,引导其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而非用恶作剧等行为吸引外界关注。同时近四成网友认为,学校、家长、孩子之间的相互尊重和沟通也至关重要。三方应及时交换意见,平等对待“熊孩子”,而非将其简单劝退。另有部分网友支持请专人陪读这一举措,认为陪读可以及时纠正孩子的不当行为,将“熊孩子”的消极影响最小化。 第四种观点则主张更新教育理念,认为学校和家庭应教导所有孩子严于律己,产生矛盾时尝试自己解决,同时学会发现同伴的闪光点,取长补短。老师和家长只需做好引导即可,而非替孩子做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