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书画联盟书画联盟
关注: 0贴子:705 排名: 18 
1 回复贴,18018 次查看
<返回列表

姜广志:试论书法创作的基本要素

发表于 2017-12-1 11:15:15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评媒 于 2017-12-1 11:17 编辑

360截图20171201110947967.jpg
试论书法创作的基本要素
文/姜广志
       谈书法的创作,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基本素质,其次才能谈到创作。创作是学习书法的高级阶段,它必须建立在雄厚的书法学习的基础上,否则就是空中楼阁。
       这里所讲的基本素质应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基础理论,二是基本技能,三是个人修养。
       一、书法的基础理论
       书法的基础理论的范围较大,它包括书法史、真、行、草、隶、篆各书体的演变和发展,不同时期的代表性书法家和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的风格特点,古典书法理论,名作认识和欣赏,碑帖的认识,文房四宝的了解等。这些基础性理论的掌握,对我们的仍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避免了创作的盲目性,如:有些人不懂得一点书法理论,连一件书法作品好在什么地方和不好在什么地方也谈不出来,甚至连常见的病端也看不出来,这从何谈起书法创作?
       宋王安石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书法艺术的很大的特点也是看上去容易,实际并不是霉么简单。这要靠我们平时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柑结合,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为书法创作打下坚实的基本功。
       二、基本技能
       这里所讲的基本技能包括执笔、运笔,任何一种书体的基本点画和结构特点。其中执笔、运笔,属于普通入门的范畴,在这里不作赘述。至于手对某一书体后更多书体的点画,结构特点的掌握和应用,则是创作的前一个阶段。
       对于一种范本的学习,从读、摹、临、背,到掌握其形、气、神、意,并不是十天半月或三五个月的工夫就能达到的。这里包含着很多艰辛,有些人初步具有临摹的基础,就去搞书法创作,为时太早。如果真正能达到背帖,对原本特点及规律都能信手得来,当然也可尝试着去进行创作。说实在的,一些书家学习好一种范本心摹手追,从形似到神韵却花了几年,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功夫,才真正掌握范本的内涵。
       他们这样的学习态度,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如我国著名书法家任政,从七、八岁起,每日悬臂练习大字200个,专心攻习多种法帖,以厚其基,以盛其气,60年如一日,辛勤耕耘在书园中,终于形成了自己书体风貌。我国第一部《书学史》作者老书法家祝嘉,到现在他已临过120多种碑帖,每种都临百回以上,多的临习了六、七百回,特别爱好的写到了上千回,他的书法已达“笔力惊绝”“力透纸背”之境。从书法家们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基本技能是书法创作的一个重要的环节,基础切不可忽视,“万丈高楼平地起”。
       三、个人修养
       如果说书法本身的功力为书内功,那么个人修养则为书外功。要搞好书法创作,必须注意个人的自身修养, 即书艺以外的其它修养,包括学识修养,思想品德修养和艺术修养以及生活经历的积累等。    宋苏东坡说:“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神通”,精辟地说出了文化知识修养在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清末书法理论家杨守敬在《在学书迩言》中曾说,学书者除了要有天分,要多见、多写以外,还要有二要:一要晶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二要学富,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这里为学书者所提出的要求就是要思想品德修养、知识修养。“多见”就能博采众长,“学富”就有书卷之气,因此,广泛的艺术修养、丰富的知识、宽广的眼界和胸怀,是增强自己书法艺术的意境、气势、韵味的重要因素。
       古人说“书者,心之迹也”,一语道破了一件书法作品往往熔铸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反映出作者的道德和情操,因此人们说“字如其人”。纵观历代的书法家,他们大都具有高尚的品德,他们的道德、情操、人格气节和他们的书法作品并传后世。使人们获得很深的教益。王羲之的那种旷达豪放的气概,祝允明的风流潇洒,郑板桥的不同流俗,邓石如的朴质敦厚等。他们优良品质就是他们艺术造诣的土壤。相反,品德不好的人,即使书法再好也不能被人们所重视,如宋四家之一的蔡京,就是因人格不好,被易为蔡囊。宋代的秦桧,明代的严嵩等,他们都是善书的,但因为他们都是奸宄之徒&#8226;,因此也就无人欣赏他们的书法艺术。
       基于上述,自身修养,在书法创作中具有重要的位置,“要学书,先做人”,其中自有一定的道理。
       (此文发表于《校园书法》2010年第4期)

其二
浅谈书法欣赏
文/姜广志
       说到书法欣赏,有的人认为这是从事书法的专家的事,或是做书法这门学问的人的事,还有的人认为,任何一个中国人,只要他不是文盲,对于字的好坏都是能看得出的,其实,这都是不全面的。姜广志书法

       书法的欣赏,由于欣赏者的审美观和欣赏者的素质等各方面情况不同,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况且书法属于艺术,而艺术又不同于自然科学。如数学里题目有一具体的答案,二加上三等于五,是个准确的数字,如有任何偏差,结果则不成立。艺术则不然,没有一个固定的尺度。
       由于每个人的喜好兴趣不同,对艺术作品的评价和看法则也不同,就像发酵过的豆腐,爱吃的人觉得香,不爱好的人觉得臭,感觉截然不同。对于书法来说就更明显了。同样一幅作品,如果两个各持不同意见的人,争论不休,是谁也说服不了谁的。
       然而,一个人的审美兴趣,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有了变化,欣赏角度也不一样,所持的观点也就不一样,这要和一个人的年龄、性格、修养、情绪、环境以及时代风尚等有关。如对同样一幅作品来说,开始是由于自己的认识水平低,对书法艺术真谛还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因此也可能把一幅好的作品误以为不是一件优秀的作品,再由于自己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努力地学习,自身的素质在不断地提高,则可能对这幅作品的看法和过去截然两样。
       有时还因一个人对这门艺术的掌握程度不同而不同。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关于这个问题,有人曾这样打比方,如看棋赛,有时一个妙棋的出现,不会是所有观众都能理解的,程度高的马上叫绝;程度稍低的要想一想才叹服;程度差的,要再看几步才渐渐领悟;再差的,可能就什么也看不懂。这就由于水平的层次不同,看问题的程度也不同。
       可见,书法艺术的欣赏,是受各种因素影响的,看法不可能都一致,也不必强求统一。那么,是不是说对书法的欣赏就毫无标准可谈了呢?前面所说的只是影响书法欣赏的不同因素。其实具体的欣赏原则也还是有的。
       南齐王僧虔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可绍于古人。”这句话说到了书法欣赏的妙处。同时也指出,欣赏书法作品的优劣,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方面看书法作品所具备的神采;一方面是要看作品的形质。神采和形质是两个不同的方面。
       形质,是我们从书法作品中可以看得见的东西,是具体的实在的。这包括点画运笔的刚柔、轻重、粗细、缓急,结字的符合法度,章法的安排,墨色的处理等。通过形质既可以辩出一幅作品的精、气、神等方面,也指书家的个性、修养和书写时的思想感情。“神采”所指的内容是抽象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欣赏过程要靠欣赏者去认识、理解,往往不容易言传。
       这里先从以下几方面谈书法的欣赏,即点画、结字、墨法和章法。姜广志书法
       一、点画
       关于书法作品中的点画问题,在一幅书法作品中,基本点画都没有处理好,那怎么能说它是一幅好作品呢?既然是欣赏点画,那么什么样的点画才叫好呢?这里的形态又和用笔有一定的关系。因为点画的形状是通过用笔表现出来的,用笔要有停蓄敛放。姜白石关于用笔的快慢问题有论述:“迟以取妍,速以取劲。先必能速,然后为迟,若素不能速专事迟,则无神气,若专务速,又多失势。”这说明用笔的快慢,已决定点画形状的美丑。至于点画的形态效果的优劣,古人作了精辟的论述,晋王羲之在《笔势论十二章》中说:“夫者点,皆磊磊似大理石之,或如蹲邸,或如蝌蚪,或如瓜瓣,或如栗子,或如鹗口,尖如鼠矢。”这段话就是对点法进行了形象化的描述。横画如千里阵云,给人以空灵之感,意境深远,如多横并列,取势变化。竖画,悬针锋芒毕露,垂露则内含圆润。单竖则如万岁枯藤,苍劲有力。多竖组合则有相向相背,也叫相吸相斥之别。其余的点画的形态和组合形式,不一一举例。
       陆维钊先生曾说:“字之间架,则如人之骨相,务须长短相称,骨肉调匀,左右整齐,前后舒泰。反之,如头大身细,户歪背曲,手断足跛,即不致如病人扶床,支撑失据,也必如醉人坐立,不翻自倒,聚跛癃残疾于一堂,能不令人对之作呕?”这段论述,即指出字的点画安排要有机组合,且遵循着一定的整体构成法则。其总的宗旨是运笔如锥画沙,笔笔中锋,行笔如屋漏痕,因势运行,自能有姿。反之,则粗细不称,残缺不全,勾若蟹爪,竖若死蛇,点画安排不自然。
       二、结字
       结字,也是书法欣赏过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字,是由基本点画组成,姜广志书法
      如果说欣赏字的点画是从局部来看的,那么欣赏结字则是从整体而言的。
       明项穆说:“书有三要:第一要清整,清则点画不混杂,整则形体不偏斜;第二要温润,温则性情不骄怒,润则折挫不枯涩;第三要闲雅,闲则运用不矜持,雅则起伏不恣肆。”这第一要也正是针对结字而言的。当然这里所说的“清整”的结体,只能说是结字中一种方法或形式。孙过庭说:“至如初学八布,但求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除绝,复归平正。”说的也是有关结字的问题,所讲的平正,则是指最后追求的是在点画变化中寻求结字的平稳。有人曾把结字比成“七巧板”,这充分说明点画组合的灵活多变。字的结构,只要符合字结体规范,各人可有各人的安排方法,总的原则是结体协调,灵活掌握变化、呼应,讲究自然的姿态,使整体浑然一体。也正像人面孔,同样是五官的组合,但每个人的面是不是一样的。
       结字也属小章法,因此也强调布局,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偃仰向背,阴阳相应,以及避就、顶戴、穿插、意连等等。尽管这些已被普遍承认的法度,即匀称、平稳,但也各人有各人的风貌、气韵。这就是在法度、准则的基础上有所创新,然而创新又不是无本之木。
       三、墨法
       书法作品中用墨的好坏能直接影响艺术的效果。《书谱》中说:“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所指的是作品中不能单一地应用。古人有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欣赏书法的墨法,最重要的是要有自然中见匠心。卫夫人的《笔阵图》中说:“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这里也是在讲用墨,多骨的筋书和多肉的墨猪,其实是用墨中的一个极端和另一个极端。我们在欣赏中要善于区别墨猪与厚重,筋书与病书。要做到用墨得体,善于将浓淡结合,燥润相间,流动自然,这是用墨上的可取之技。
       四、章法
       品评一件书法,从章法上去分析,就是对书法作品进行整体上的欣赏,是品评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姜广志书法
指款式,即作品的形式,如对联、中堂、条屏等。二是指分行布白。古人说“计白当黑”、“知白守黑”都是关于布白的经验总结,有的书法作品,字写得很好,但整体缺少合理的安排,布局不协调,使书法的效果大为减色。通篇的位置经营,虚实照应,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领域。邓石如曾说:“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说的就是章法布局的虚实问题。总之,品评书作的章法,最要紧的也是要看其是否自然。字的位置经营,要随笔势而出现错落、大小、偃仰、平直、振动、燥润。且不能做作、或随心所欲、或机械地安排一个字大一个字小,一个字倾左一个字倾右,或一个枯一个润。这样人工雕刻的痕迹较为严重,就是不自然了。因此,新颖出自功力和修养,否则,一味追求“险而奇”则成为“怪俗”。
       以上所描述的点画、结字、墨法和章法四个方面,是书法作品中能直接看到的,具体的方面,属“形质”范围。
       欣赏中并不是单独分析其形质的优劣,还要透过这些形质去看“神采”。行质是具体的东西,属于技术部分,神采是抽象的,则指意境。神采是通过形质来表现的,不可能存在没有形质而有神采的作品。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单形质好,神采不佳,其艺术价值也是不大的,“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这是很有道理的。
       元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情之喜怒哀乐,各有分数:喜则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则气郁而字敛,乐则气平而字丽。情有轻重,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这段话说出了字的点画组合与书写者的感情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幅好的作品,能使人感到愉快、舒适、振奋并得到美的享受。西汉杨雄称书法为“心画”,晋王羲之称之为“书意”,唐孙过庭称之为“佳境”,五代贯休称之为“神力”,明徐文长称之为“书神”,这些都可说是书法的生命力的显示,书写者情感、个性、修养等的寄托。人们常说:“字如其人”正是此理。
       书法欣赏,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要准确而全面地欣赏书法作品的艺术价值,欣赏者也应具备一定素质。首先要有书法的基本功,即有书法实践的体会,不懂得书法的人,也是不容易正确欣赏书法的。其次是具备一定的书法理论知识,了解一些书法史,历代有代表性的书家、书作、书论及文字学的知识。再者是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质。这样欣赏书法才能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
                                               (此外发表于2007年《江苏教育》7.8期合刊)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 11:17:56
很喜欢这样的书法样式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