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霸教育]
校外培训热还没“退烧”,还需标本兼治
|
|
发表于 2018-6-1 06:30:44
|阅读模式
校外培训热还没“退烧”,还需标本兼治 校外培训在过去10多年里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校外教育的诟病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全民参与”校外培训,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其次,校外培训给学生带来沉重不堪的学业负担;第三,补习机构野蛮生长,对全日制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冲击。
更为严重的是,在火爆的校外培训班市场中,有一种“毒瘤”正在野蛮生长,这就是“抢跑式”培训班。这些培训机构通常以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强化班等名义招生,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这些机构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帮助学生吃透了应试规则,教给孩子的都是应对考试的套路。而且,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等等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大有喧宾夺主取代公办学校之势。
日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校外培训热还没有真正“退烧”,下一步将标本兼治,系统治理。
2月下旬,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校外培训机构治理风暴。此次专项治理行动针对校外培训“高烧不退”、培训市场秩序混乱的问题,对证照不全的培训机构进行摸排整改,并严查培训机构“超纲”“超前”教学的行为。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在前一阶段的治理行动中,教育部采取了多项举措给校外培训热降温,其中包括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摸排整改、严禁校外培训结果与招生入学挂钩,以及宣传正确教育观念,引导家长不盲目攀比安排学生参加校外培训。
截至5月23日,教育部已摸排全国教育培训机构128418所。根据教育部5月25日公开的统计数据,摸排的近13万培训机构中,开展学科类培训“超纲教学”“提前教学”“强化应试”的机构有7413所,占已摸排机构总数的5.77%;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并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机构有1105所,占已摸排机构总数的0.86%。
在介绍前一阶段教育部门对校外培训热的治理成效和不足时,吕玉刚表示:“一些校外培训机构整改不够积极,校外培训行为转为‘地下’或化整为零,一些地方对在职教师校外私自补课的行为查处不力。校外培训热还没有真正‘退烧’。”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向经济观察网表示,校外培训热根源于家长对培训的旺盛需求,在治理校外培训机构乱象的同时,应当对校外培训需求进行引导。“不引导家长减少培训需求,即使教育培训机构都合法经营,不再搞焦虑营销、推进超前教育,校外培训热也很难有效降温。”
根据2017年12月北京大学中国教育财政科学研究所发布的数据,2017年,在义务教育阶段,中国家庭的校外教育支出占家庭教育总支出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中小学阶段学生的校外教育总体参与率为47.2%,根据各学段在校生的规模估计,全国校外教育行业总体规模达到4580多亿。
“近几年,教育部门都在推进学生减负,但是,减负的效果并不理想,普遍的情况是校内减负、校外增负,学生的整体负担更重,家庭的教育支出增加。”熊丙奇说。
之所以教育陷入“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的怪圈,与现阶段“唯分数论”的升学考试制度相关。“中高考用单一的分数评价选拔学生,基础教育盛行唯分数论,教育的竞技色彩浓郁。像寒暑假培训,现在流行‘反超’论,即假期是用来‘反超’的,由于担心被反超,连班级的第一名也会报班。”熊丙奇表示。
针对校外培训热难降温的问题,吕玉刚在发布会上表示,下一步将会进行系统治理,从根本上解决培训热。“推动完善配套改革,以提高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为关键,统筹解决‘吃不饱’‘吃不好’两头问题。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让学生在学校‘吃饱吃好’。”
熊丙奇认为,除了增加和完善学校教育供给外,招生评价选拔机制改革是另一条可行路径,即以招考分离为原则,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实现中小学自主办学,高中、大学自主招生,考试社会评价,让基础教育摆脱唯分数论,关注学生个性、兴趣发展。”
我们看到,不少家长花钱给孩子报班,往往都是家长自己的兴趣所在,很少考虑孩子的感受,上这样的兴趣班只会适得其反。如果只为让孩子赶超进度,反而容易让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专家建议,要让课外辅导热降温,应从孩子兴趣和承受力出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并加强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等。
在王旭明看来,要让课外辅导热降温,必须从根子上着手,深化教育体制改革,狠抓学校内部以课堂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向40分钟要质量,让学生课上“累起来”,课下“松起来”。
业内人士综合总结“中国教育财政家庭调查报告”中校外培训的相关结果,给出五点建议:
第一,校外培训市场规模庞大,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特别是一二线城市,东部和东北部体量远大于中西部。因此,课题组建议在制定相关的治理政策时,可能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区采取不同的策略。
第二,有必要深入地研究在学科补习参与率最高的地区,导致部分学生非理性补习的主要原因有哪些:究竟是全日制学校课程难度过高或教学质量不佳,还是招生考试制度存在弊病,又或者是学校教师鼓励学生参与课外补习的情况较为严重,抑或是同伴压力(或称“剧场效应”)。并针对不同的原因,设计不同的政策,为非理性补习“降温”。
第三,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在参与率和培训费用方面都存在显著的差异。家庭经济状况越富裕,学生参与校外培训的比例也越高,花费的金额也越高。对经济困难家庭来说,校外培训的确会造成较大的负担。因此,课题组建议: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免费的学科补习或补习津贴,降低校外培训对教育公平的负面影响。
第四,参与培训的学生,培训时间普遍较长。尤其是对小学生来说,每周接近6个半小时的校外培训,可能给孩子带来过重的学习负担。需要进一步分析小学生大量补习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制定相应的改进正规教育体系的政策,同时有效地引导学生和家长作出理性的选择。
第五,校外培训的授课形式仍然以传统的班级授课为主。建议政府可以引导行业,利用雄厚的资本,在教育创新方面作出更多探索,为整个教育的发展作出贡献。
我们觉得,教育部办公厅等4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的发布,表明了政府治理校外培训行业的坚定决心。以应试为导向的“抢跑式”校外培训班,必须严打。有关部门要坚决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让中小学校失去参与培训的利益驱动。多数依附于中小学校的课外培训机构属于无证经营,有关部门必须予以坚决取缔,让“抢跑式”校外培训失去滋生蔓延的土壤。未来,还可以继续通过更精准瞄准的政策设计,降低和消除校外培训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激发全社会的教育活力,为教育创新寻找新的可能。同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家长及教育评估组织,参与对广大中小学校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及时了解其教学内容和进程,让教书育人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 06:33:05
我们觉得,教育部办公厅等4部门《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等文件的发布,表明了政府治理校外培训行业的坚定决心。以应试为导向的“抢跑式”校外培训班,必须严打。有关部门要坚决斩断校外培训机构与中小学校招生的联系,让中小学校失去参与培训的利益驱动。多数依附于中小学校的课外培训机构属于无证经营,有关部门必须予以坚决取缔,让“抢跑式”校外培训失去滋生蔓延的土壤。未来,还可以继续通过更精准瞄准的政策设计,降低和消除校外培训带来的负面影响,发挥其积极作用。我国未来教育的发展必须整合全社会的教育资源,激发全社会的教育活力,为教育创新寻找新的可能。同时,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广大家长及教育评估组织,参与对广大中小学校和各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及时了解其教学内容和进程,让教书育人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18-6-1 06:33:32
校外培训在过去10多年里的飞速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对校外教育的诟病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全民参与”校外培训,给学生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从而加剧了教育不公;其次,校外培训给学生带来沉重不堪的学业负担;第三,补习机构野蛮生长,对全日制学校的教学秩序造成了冲击。
更为严重的是,在火爆的校外培训班市场中,有一种“毒瘤”正在野蛮生长,这就是“抢跑式”培训班。这些培训机构通常以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强化班等名义招生,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这些机构以高强度培训、大量做题、提前教育、全民奥数等模式,培训学生的“应试”技巧,帮助学生吃透了应试规则,教给孩子的都是应对考试的套路。而且,提高班、尖子班、精英班、培优班、强化班等等针对中小学生的各类校外培训班市场火爆,培训机构蓬勃发展,大有喧宾夺主取代公办学校之势。
|
|
|
|
|
|
|
|
发表于 2018-6-22 15:30:08
|
|
|
|
|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