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苗圃的梨子又到了丰收季节。有人希望办个“林苗圃鲜梨采摘节。”说这比办梨花节更有意义。从某种意义上说,宿豫区“梨花节”搞了8届。“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让梨园湾一跃走红,好景梨园湾,来自于林苗圃的千亩梨园。宣传“梨园湾”别让林苗圃的梨的销售走上“弯路”才是正道。 梨子熟了,希望办个“采梨节”想法不错。错就错在,我们的销售观念上,因为我我们这个地方的“采摘”价格高,高的让人望而却步。市场上卖2块钱一斤,采摘要四块多甚至还要高,因为梨农说,采摘一是会浪费,掉在地上的他们不要,二是他们会在采摘的时候吃梨子不好算钱。等等等。 所以,他们就是希望梨子慢慢的卖……一直卖到清园时,若是遇到大风大雨的时候,不是梨花满地,而是梨子满地,用宿迁话说,就是“抱石砸天”了。 请看我市泗洪作家在德国的一段见闻---- “苹果熟了,他们不到市场去卖,而是要城里人开车到他们果园来采摘,价格便宜,拣好买好,问为何这样,主人说,雇人来摘苹果,在运到市场,成本很贵。消费者自己来摘,省下劳务费和运费,价格自然便宜。真是双赢了。” 难道东西方的差距原来是这样的。中国是慢慢的卖,反正搁家也没有事,不卖梨子做什么?原来这就是“不离不弃”的内涵。 而西方人的理念是,早卖完,早干别的事情,你来采摘,我做我的事情,至于采摘的时候的浪费,可以有“约法三章”即可。 我在想,梨园湾的梨子熟了,林苗圃的梨子丰收了。林苗圃的居民可以自发的自己办一个“多采生活,尽在林苗圃采摘园”。“多采多载,又会优惠”,我想也会起到“蜂拥而至”的采摘效应。 观念转变,不是一句话的事情,需要多多感悟和感受。也希望地方的村官们加以引导,让林苗圃的梨子卖的快,卖的好。实现“不离不弃”的“多采”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