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0-9-21 19:19:17
|阅读模式
宿豫:美了村庄 富了老乡
初秋时节,蓝天白云下,清澈的河水纵横在广袤田野,各类水鸟翩翩起舞;运河东岸边花团锦簇,城市绿道绵延贯通;田间地头,稻浪翻滚、瓜果飘香……大自然呈现的缤纷色彩中,那一抹抹绿色格外令人心旷神怡。迈向全面小康进程中,宿迁市宿豫区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努力实现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奔小康路上越走底气越足。
“水清了,村美了”
六塘河畔,水清岸绿,鸟唱虫鸣。一直居住在河岸附近的王春林见证了这条河流“进化史”:“以前这里是鱼虾绝迹、臭气扑鼻,附近居民要捂着鼻子过河,沿河窗户都不敢打开。现在这里建成了湿地公园,水清了,环境当然更好了。” 王春林感受到的变化,是实施水体生态修复工程,全力开展铁腕治水、科学治水的缩影。
悠悠流淌千年的六塘河是宿豫的母亲河,更是宿豫境内一条主要的排涝河道。2017年以来,宿豫区先后对六塘河4条主要支流进行生态治理,逐条清理垃圾、疏浚河道、拆除河岸家禽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厂、生态修复……区里全面落实“河长制”,成立由纪委、督查室、水利局、环保局、城管局等组成总六塘河宿豫段水域治理联合督查组,宿豫干群集体行动起来,退还岸线,恢复绿化,2019年六塘河由劣Ⅴ类水质基本达到Ⅲ类水质。
近年来,宿豫围绕“特色生态、特色产业”,着力推进六塘河生态富民廊道建设,协同抓好现代农园拓展区和幸福大道三环打造,系统谋划“水林田路局”各项工程、构建“一核三环一廊”乡村振兴骨架,打通源头活水,深化“双10”工程,年内幸福大道中环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四季有景”。
土壤污染防治、整治畜禽水产养殖污染、六塘河岸线复绿……“守护蓝天碧水”行动一环紧扣一环。
“我的家就在公园里”
青瓦片、白粉墙、坡屋顶,村居民宿错落有致,“乡愁小道”幽静蜿蜒……从昔日“偏僻村”到今朝“明星村”。这个小村叫双河村,位于宿豫区曹集乡,距城区仅5公里。幸福大道穿境而过,西有梨园湾,东有杉荷园。说双河村“火”,是因为最近双河村被评为首批107个江苏省传统村落。素白墙、青灰砖、黛青瓦,乡愁看得见,乡土闻得到,历史与现代在这里相遇。
走进河边的一个农家小院,院里屋外清新自然,65岁的周云华和她的爱犬“赛赛”蹲坐在门口的石墩上晒着太阳,十分安逸。见有人来,她热情招呼,打开了话匣子。“前年改造完,这屋前屋后干净多了,住着非常舒服。现在整个家就像个公园,我的家就在公园里。”周云华自豪地说。
“以前这边是一家肉鸡养殖厂,河谷对面全是垃圾废弃物,整条河几乎都是黑色的。”60多岁的双河村村民王云霞一边修剪花草,一边讲起老村落的故事。
齐心协力奔小康的,不止双河村。
2018年以来,宿豫区坚持把农房改善作为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内容,深入实施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抓好“优居强村兴产富民”,努力让农民过上与时代同步的现代城镇生活。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改善农民群众住房条件1.55万户,实施农房改善项目31个,5个项目入选省级农房改善示范项目,涧河新型农村社区获省委书记娄勤俭点赞,宿豫区获评苏北地区农民群众住房条件改善工作激励支持县区,农房改善绩效考评全省第一,乡村振兴美好愿景在宿豫逐渐成为现实画卷。
“以点带面,村庄颜值靓起来”
“现在的农村环境有很大改变,再加上今年遇到突发疫情,大家更注重保护环境、讲卫生了。”9月18日清晨,宿豫区仰化镇涧河社区居民李志侠早早起床,利落地收拾、打扫,不一会功夫便将自家小院收拾得井井有序。
一直生活在农村的李志侠对以前的乡村面貌记忆犹新,曾经部分地方存在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状况!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美丽中国的大文章。说到底,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就是改变农民沿袭千百年的生活习惯,2018年起,宿豫以处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改造厕所为重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在各乡镇全面展开,效果初显。
为保证美丽乡村建设,宿豫区建立“户分类投放、村分拣收集、有机垃圾就地生态处理”的农村垃圾分类收运处理体系。
“以前,俺家这里是旱厕、猪圈,一刮风,家里臭烘烘的,现在家家都改成马桶了,多干净。”3月初,曹集乡双河社区村民谢跃斌家门口的空地上,社区施工队正在平整土地,不久这里将变成一个便于村民休憩、聊天的小广场。
“环境好了,房价涨了不少,可我也用不着搬了。现在外地游客越来越多,我家还在杉荷园搞了个小摊位。”新庄镇居民王艺成高兴地说。
行走在宿豫,看到这里的乡村越来越美,一幅乡村振兴蓝图徐徐铺展。发挥沿路、临河的区位优势,一个个秀美的田园综合体正茁壮成长。
“目前,全区共创成1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乡镇、46个美丽宜居乡村、4个特色田园乡村,在推进农村旱厕改造进程中,宿豫区共完成无害化卫生户厕改造11716户,拆除废弃旱厕8039户,全区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已达96.71%,以点带面,让村庄颜值靓起来!”
|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1 19:34:25
|
|
|
|
|
|
|

楼主 |
发表于 2020-9-21 19:37:27
相似度
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同步推进
铜山:生态旅游美了乡村富了乡亲
初春时节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泉镇北村,微山湖波平如镜,映着远山的倒影,粉墙黛瓦的古老村庄沿着山势错落有致。与宁静安然的乡村图景相呼应,旅游热持续升温,即使这个季节,来村里吃螃蟹的游客仍络绎不绝。“螃蟹养在水里的箱笼中,随吃随逮,保证鲜活供应。”村里渔家乐老板刘广局说。
北村党支部书记刘广铎介绍,在区镇的帮助下,去年北村投入1000多万元改造村庄环境,旅游吸引力持续增强,全年接待游客60万人次,500多名村民吃上旅游饭,同时带动1.5万亩的螃蟹、青虾等水产养殖。村民刘畅承包了两个竹排一条大船,加上葡萄采摘,去年仅国庆7天假期就收入2万多元,比上一年翻两番还多。
去年以来,一大批像北村一样的“网红”景点在铜山集群式涌现:到汉王看如诗如画的花田花海、到西李探寻古老朴拙的石头部落、到台上草莓小镇领略童真童趣、穿行黄河故道体验一路鲜花的芬芳浪漫……
铜山区旅游局局长马兴来说,得益于区里开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村示范、千村整治、万户集中居住的“百千万”工程,一个个美丽村庄聚点成片、连点成线,盆景变风景,就像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环绕着徐州。去年,铜山举办“串家门、看家乡、爱铜山”暨百家旅行社全域铜山行活动,1000多名本外地游客及100家旅行社负责人参加,大大集聚了铜山乡村游的人气。
在“百千万”工程建设中,铜山把乡村生态旅游纳入整体规划,注重彰显特色鲜明的村庄风貌。区里成立专业人员、乡土专家和群众代表共同参加的规划设计队伍,根据资源禀赋、人文特征、历史传承、产业形态、自然肌理等,分类打造“历史文化型”“山水生态型”“田园风光型”等不同类型的村庄,借山造势、借水造景,不挖山、不填塘、不砍树,凸显青山绿水,展现诗画田园。目前,铜山已有11个镇村入选省最美乡村,2个村入选省特色田园乡村。
没有产业支撑的美丽难以持久。铜山把产业兴旺与美丽乡村建设进行捆绑式规划建设,围绕黄河故道、微山湖、吕梁山、玉带河等科学布局休闲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彩色农业、创意农业、健康农业、快乐农业等休闲观光农业,打造出台上草莓小镇、黄西生态园、红日生态园、玉带花田花海、天观葡萄园、马集金杏园等一大批特色种植园区。农文旅融合发展,形成各自不同的发展模式。
马集村依靠杏产业,搞杏花观赏、金杏采摘游,市场上金杏卖块把钱一斤,到这里现场采摘能卖到四五元一斤,果农一亩地平均收入8000元。马集村党支部书记卢兴村说,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超2万元。
位于吕梁山深处的倪园村,依托孔子曾来此观洪问道的历史典故,挖掘利用人文资源,引进文化产业项目,建起传统服饰、古琴制作等作坊,凸显“国学小镇”的吸引力。
台上草莓小镇,将农业、文旅、健康、教育融为一体,培育“采摘—休闲食品—创客中心”的新型模式,农民除参与种植管理,还能领取工资,真正实现土地价值和劳动价值的最大化。去年游客采摘草莓50万斤,实现草莓种植、观光等总产值5000多万元,人均草莓收入过万元。
黄河故道沿线曾是铜山的一条“贫困带”,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和景观化改造,将生态景观带、特色产业集聚带、休闲观光带、致富农民带 “四带合一”,形成一条绵延百里的旅游观光长廊。
人居环境整治,让铜山的园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农房变客房,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去年底该区7个村上榜省“一村一品一店示范村”名单,1个村获省“休闲精品村”称号。
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铜山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文明乡风、基层社会治理、公共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乡村振兴迈出坚实步伐,去年底被中国乡村振兴发展论坛授予“中国乡村振兴发展示范区”。最近,又入选国家发改委等7个部门联合批准的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区委书记王维峰说,铜山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坚持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农村人居条件、生态环境和产业发展同步建设,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绘就了农村发展新画卷。
秦继东 徐守军 尚庆迎 魏朝星 |
|
|
|
|
|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