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视点楚霸视点
关注: 2贴子:6957 排名: 20 
0 回复贴,18785 次查看
<返回列表

[楚霸关注] 姜寻 | 在雕版与老宅之中,与历史重逢

发表于 2020-10-28 08:30:22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楚霸关注 于 2020-10-28 08:34 编辑

姜寻 | 在雕版与老宅之中,与历史重逢

“现在想从民间捡漏的可能性已经非常小了”,身穿白衫黑褂,留着诗人最爱的及肩短发,姜寻在模范书局·诗空间与一位读者攀谈着。
1775f9f4398445d5a1192960ccf3f541.jpeg
姜寻 图自网络
拿着《世说新语》的这位读者向姜寻表示,自己老家山西有大量的老书可收购,说不定可以捡到“宝贝”,但姜寻却很快地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说话语速很快,语气中带着北方人的爽朗和自身特有的诗意。他步履匆匆,仿佛总有什么事在前方急切地等着他。
这个一直“往前赶”的风风火火的书局创始人、设计师、诗人,却对身后旧时光里的老物件情有独钟。
三万块雕版
姜寻从研究生时期就开始收藏雕版,当时他在《诗刊》供职,同时靠自己的画作与设计支撑自己的兴趣。
转瞬间几十年过去了,回头一算,姜寻已收藏了3万多块雕版。喜好秩序的他开始将自己的藏品分门别类:佛经类、诗歌类、经史子集……并在2009年,将自己的藏品搬进了“文津雕版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国家博物馆的旧食堂改造而来,姜寻亲自设计装修。
“当你走进我这个小小的博物馆,你就可能感受到中华的文明,你甚至可以抚摸到那个文明的遗迹。”
黑色的雕版“历经风雨侵蚀”,是姜寻喜欢雕版的原因之一,如果再往前追溯,我们可以发现姜寻在很小的时候便与雕版结下了缘。
雕版上那一个个浮雕的汉字,姜寻从小就很着迷。
还在十几岁的时候,姜寻就和他哥哥一起筹资花了50元买了一本“巨大无比”的书——《辞源》。当时的他如获至宝,翻来覆去地看,“词源我是每一个都背,我对汉字起源很感兴趣。”
再之后姜寻接触到了雕版,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开始收藏。
如果遇到一块极好的雕版但没有买下来,他甚至可能睡不好觉。
有一年,他看到一块带年号的巨制雕版造型古朴,年份极好。但无奈卖家索价极高,他和妻子邢娜在讲价未果后悻悻地离开了。车已经开到回程一半,邢娜突然问他:“你喜欢这块雕版吗?”在得到姜寻肯定的回答后,邢娜说,“那我们回去买下。如果不买下来,你今天晚上睡不好觉。”于是他们又返回去把那块雕版买了下来。
06年姜寻看上了一块五台山永明寺所雕刻的佛像双面雕版,一面刻着九品往生图,一面刻婆罗宝树图,却因为晚去了一天被他人高价买走。时过四年,他的一个朋友偶然在这块版的买家中见到此版,就跟他打电话。于是他又通过当初卖雕版的人找到此买家,费劲唇舌,最后花了几倍的价格终于收了下来。之后姜寻为这块巨型雕版制作了可旋转的木架,每逢有人来访,必会站在雕版前仔细端详,赞叹古代手工艺。
而他最爱的《草窗韵语》影宋雕版,前前后后买了三次才买齐一套。
对雕版的热爱也让姜寻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传承和发扬“非遗”雕版印刷术。
姜寻成立了“煮雨山房”工作室,亲自主持雕版印刷,聘请老雕版工匠,培育新人;成立了雕版博物馆,将三万块藏品展出;与日本、韩国方设立“金刀奖”;还将莫言《大风》的木刻雕版书带到瑞典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博物馆中。最近他还在筹划一个艺术馆,估计未来几年会开放。
《大风》木刻雕版书 张露曦摄
“雕版还是要展示给观众”,姜寻将自己珍藏之物展示出来,希望全世界都知道雕版的好与美。
真的恨不得一块砖都是从民国找来的
西至南北柳巷,东至延寿街,全长仅800米的琉璃厂文化街,闻名中外。
姜寻和妻子邢娜时常来这里遛街。
“一群戴放大镜的人/和我一样戴着眼镜的人/从琉璃厂到潘家园/从潘家园到琉璃厂”姜寻在《我从未测量过琉璃厂到潘家园的距离》中记录自己去琉璃厂、潘家园“寻宝”的情形。
姜寻好友、著名藏书家韦力认为姜寻是“京城古书圈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如果赶上琉璃厂书市,你就能看到在一群穿着保守、面目凝重的书友中,会有一位艺术范儿的人混进其中”,他就是姜寻。
有天,他们一路往东走到了杨梅竹斜街。这条街在民国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地标,曾有世界书局、中正书局、开明书局、广益书局、环球书局、大众书局、中华印书局等7家书局,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鲁迅、梁实秋等名人曾多次来此淘书交流。
而姜寻当时看到的杨梅竹斜街,还没有兴起来,零零散散的有几家客户商户,甚至还带着“脏、乱、差”的标签。但姜寻知道,这条街上曾发生过大大小小的历史趣事。
他曾在拍卖会上买过一个手抄本,里面记载了好多当时的善本还有跟一些藏书家交流的痕迹,其中就提到了杨梅竹斜街上的青云阁(清末民初北京四大商场),阁内还有个富晋书舍。
姜寻想要寻访它的旧址,却意外发现青云阁斜对面有栋清末民国时期的老建筑,它的建筑年代已难以考证,但房梁上隐约可见的“出版社”字迹,姜寻当即决定:历史应该留在那条街上。
这座老楼本一直被当做民居使用,姜寻带人一层层拆去不同年代居民留下的痕迹,拆了二十多天才终于露出原来的面貌。看着古旧的顶棚、墙壁,他对自己说,“这个地方太美了,我一定不会动它一分一毫。” 他用心地雕琢了书局的每一处,为了和旧建筑相匹配,姜寻找来了一些老门板当地板 ,将通往后院茶室的路铺上石板,就连随意挂的一张地图,都是民国的。
模范书局 杨梅竹斜街店 图自网络
一推门,就让人仿佛置身于文人贤士来来往往的民国书店, “模范书局”由此诞生。
一开始姜寻本只是打算做一个可以与书友、厂家交流互动及展示雕版等藏品的地方,但一做就做了6年,从一开始杨梅竹斜街店的门可罗雀到现在诗空间店的“收藏量最大”(大众点评北京书店排行榜),从一家店到四家店,第五家店即将开业,姜寻之后还打算把店开到上海、广州、二三线城市甚至是海外去。
一切都在向前,但姜寻仍然始终偏爱从过去时光的缝隙里面寻找有故事与温度的老建筑,并“修旧如旧”将其改造成书店。
“我们书店未来10-20年的方向,就是老宅模式。今年我们计划是开三家书店。都是老宅模式。”
18年开业的模范书局·诗空间,便是“老宅模式”的又一里程碑。
模范书局·诗空间 张露曦摄
位于佟麟阁路的中华圣公会救主堂到如今已走过113个春秋,如果没有姜寻的到来,它现在或许还被作为车间、库房、办公室,被人遗忘在岁月中。
而想要让老教堂重回大众的视野,并不是件容易的事。
尚未修缮的老教堂窗子几乎都是残破的,天花板遍布蛛网,为此姜寻亲自设计彩窗。
同时在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严格的规定下,修复设计在施工中屡次被推倒重来。保护性修复并不容易,修复地板穹顶,将整个结构加固,人工将墙壁洗出原色……
由于教堂是文物保护单位,室内不允许使用电焊,所以钢材都是切割、焊接好之后,再到教堂内组装。所有的书架、屏风等都必须与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墙上打孔的情况出现。原有的梁靠卯榫接合,因此在修复中也不允许在横梁上钉钉子,姜寻团队只好将原有的吊灯的灯台去掉,用黑色铁艺挂钩连接。同时灯也不能超重,原计划中两层的吊灯最后也就只剩下一层。
模范书局·诗空间的吊灯及铁艺挂钩 张露曦摄

设计,做效果图,上报,被驳回,再次设计……遇到这么多困难,想过放弃吗?
“既然愿意干,所有的痛苦你也是愿意受的。”姜寻毫不犹豫地回答道。
“执于一端者”是好友韦力对姜寻的评价。
“我更希望让大家看到这栋教堂建筑如1907年初见那般,虽然时隔112年(编者按,现已113年),但整个穹顶包括木制结构都是当年的原样。”
有好友调侃他: “真的恨不得一块砖都是从民国找来的”。
资料来源:
《姜寻:我愿意活在古人的优雅里》 财富派
《模范书局为文化老街续香火》 北京日报
《【第15期】中国书版收藏第一人姜寻:谈雕版印刷与古籍善本》 孔夫子旧书网
《姜寻:雕版像古老的山脉 是一种原始的存在》 天津美术网
《雕版古籍:未来的奢侈品》 国际金融报
《模范诗空间 | 阅世间繁华,不如读五车书与历史重逢》 贪玩纪
《【我的创业故事】姜寻:在模范书局,寻找旧时光》 国际在线
文 | 张露曦(搜狐)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