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屈原对湖湘文化的影响
1、屈原在湖南。前面我讲到了他流放在湖南十余年,在沅湘流域洞庭之滨,留下了大量的诗,他还把他的生命留在了湖南,这是我们认可他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因。屈原传遍了全中国,各地的人到湖南来,都要纪念他,把湖南知名度大大的提高了,把湖南的文化品位大大的提高了。刚才我讲到的这些诗和词,唐诗宋词,加起来一百多首,都是文化名人写的,他们在哪里写的这些诗呢?不是在别的地方,大都是到湖南来写的,形成了一个文化名人效应,湖南就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圣地。陆游说“不到潇湘岂有诗?”,是不是和屈子有关?这个圣地的地位是屈原给我们带来的,湖南形成了非常独特的“流寓文化”。毛主席写过一首有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李淑一的父亲李萧聃,是湖南一个近代的学者,写了一本书叫《湘学略》,其中有一章叫《流寓学略》,里面写了几十位流放贬谪到湖南的官员和知识分子,例如屈原、贾谊、柳宗元、刘禹锡、韩愈、秦观等等。有一本书,叫《历代名人咏长沙》,古代名人仅仅是咏长沙的诗词就有538首,文化人到了湖南没有一个不朝拜屈原,不歌颂屈原的,不纪念屈原的。他们给湖南带来了非常丰富的文化营养。湖南文学这种百鸟朝凤红霞满天的景象是屈原带来的。所以屈原他给湖南带来的文学文化地位的上升是非常大的。2、屈贾之乡。那么我们湖南人怎么看屈原呢?第一,湖南的老百认同屈原,从秦朝以后开始,湖南纪念祭祀屈原的活动不断,最盛大的活动,就是划龙舟,龙舟竞渡是湖南人纪念屈原的一个活动,在湖南广泛的开展,全国划龙舟传统最深远的,规模最大的省恐怕是湖南;第二,湖南到处都有屈子祠,现在我们数得出来的还有20多所,历史记载咸丰、道光年间,中国面临着瓜分豆剖、亡国灭种之祸的时候,我们的屈子祠增多。为什么,屈原是一个时代的尺度,当我们国家面临危亡的时候。人们就会想起了屈原的精神。屈子祠表示什么呢?表示我们知识分子这一层对屈原的敬仰。我们岳麓书院里头就有屈子祠,每个士大夫都要拜它,都要纪念他。第三,历朝历代的湖南的官府都要祭奠屈原。老百姓、知识分子、政府都纪念屈原。所以我们湖南人把湖南叫做“屈贾之乡”。3、为文人“百代所祖”。湖湘名人心中都有屈原。周敦颐、张栻、王船山都深受屈原影响。湘人注释、品读、出版屈原的作品丰富,阐发屈原精神,有几个人最突出的,一个是王夫之。王夫之他非常仰慕屈原的操守和品德,他作《楚辞通释》这本书,称颂屈原是千古的第一忠臣。魏源说,“我有苍茫万古愁,欲起灵均诉澧芷”。表达对屈原的敬仰。曾国藩他把湖南人的这种精神追溯到屈原和贾谊,他说,“屈原贾谊伤心之地,通人志士隔世相望,”就是我们隔着世世代代我们还在相望。晚清湖南学者罗汝怀,编了一本书,叫做《湖南文征》,就是相当于湖南征集的文集。编这本书以后就请曾国藩写一个序言,曾国藩写的这篇序言叫《湖南文征序》,曾国藩说,“湖南之为邦,北枕大江,南薄五岭,西接黔蜀,群苗所革,盖亦山国荒僻之亚。然周之末,屈原出于其间,《离骚》诸篇为后世言情韵者所祖。逮乎来世,周子复生于斯,作《太极图说》、《通书》,为后世言义理者所祖。两贤者,皆前无师承,创立高文。上与《诗经》、《周易》同风,下而百代逸才举莫能越其范围。”他说我们湖南原来是一个蛮荒之地,群山所隔,群苗所居, 没有文化,幸亏我们在周之末有一个屈原,屈原的文学成果叫“情韵”,相当于今天说的文学,为“百代所祖”,就是后边的世世代代,都把屈原作为自己文学祖师。钱基博在《近百年湖南学风·导言》也讲了与此类似的话。毛主席他酷爱楚辞。1972年,他把楚辞作为国礼,送给建交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他把屈原说为称为这个伟大的爱国者,这是我们湖湘伟人。还有一些事例我们不展开讲,就是说凡是湖南的知识分子,对屈原崇敬有加。4、“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屈原的价值观是对湖南人影响最大的地方,什么叫价值观呢?价值观就是你为什么活着,你活着什么东西最重要,你到底在追求什么东西。屈原的价值观是什么?屈原的价值观就是心忧天下的情怀,心忧天下,心系天下,心怀天下,这个心怀天下是什么含义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社稷和宗庙,古人的国就是社稷和宗庙,当然也包括君王,但是更重要的是社稷和宗庙。譬如,屈原楚怀王被秦国给扣留软禁的时候,楚国马上立了他的儿子子兰做楚顷襄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国王本人可以替换,社稷宗庙不能没有。那么所以屈原的爱国精神第一条是社稷宗庙,第二条是什么?黎民百姓。屈原的心忧天下的思想第一层是国,第二层是百姓。屈原是一个博爱的人,充满仁爱的人,他追求的“美政”,就是天下为公的“德政”,他主张施仁政。他写道:“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他说看到老百姓生活困难,我常常泪流满面。他爱自然。他在诗里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对植物花草,都充满了爱,而且现在考据,屈原作为一个男生,他平时喜欢戴花。他非常喜欢花,非常喜欢草,所以他是一个自然主义者,人文主义者,他的天下比我们后来文化中的天下要广阔的多。他这种对故乡、对宗庙、对社稷、对人民的爱是他的一种伟大的精神。他临死的时候,他说“岂余身之惮殃兮,恐皇舆之败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他说我并不在乎我个人的身躯,我在乎咱们这个国家的命运,最后,他的死是学习先贤彭咸,商朝的时候的一个大臣,他说我如果不能够救国,我就像彭咸一样去死。他这种仁爱的精神可以说达到了一种极致,以自己的生命去爱这个国家,爱这块土地,爱这个宗庙,爱这些人民,爱这些花草,所以我说他心忧天下之人。我们后来的湖南人的,包括周敦颐写《爱莲说》,都传承着这种精神。岳麓书院是传承湖湘文化的大本营,岳麓书院的数百名士子书生,在蒙古军队攻占长沙时全部壮烈战死,没有一个苟活。那么包括近代的。王夫之“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气活埋”的精神,和“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气节,在艰难困苦的孤独愤慨中,写作40多年,深刻总结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得失利弊。包括谭嗣同本来是可以活命的,但是他选择了死。为什么?他说各国变法没有不流血的,中国变法要流血,就从我开始。包括黄兴,不为名不为利,强拼单与,餐风露宿,活活累死。辛亥革命前后,包括陈天华、姚宏业、易白沙、杨毓麟、彭超、易白沙等5个年轻人青年学子,看到国家危亡,朝廷腐败,人民麻木不仁,最后愤而蹈海自沉,追随屈子殉难以唤起国民。陈天华、姚宏业埋到岳麓山的那天上万人送葬。后来国民党成立抗日远征军的时候,10万学生10万兵。许许多多湖南学子参军,经过训练以后走上战场,远征军中尉官以上的军官基本上是湖南人,湘人青春热血抛洒缅印。屈原告诉了人们死是怎么回事,死和价值观有什么关系?人到底为什么生,为什么死?所以我一直想写一篇文章叫湘人之死。湖南人的死有一种中华民族的血性和湘水衡云的倔强,这是一条,渗透着屈原的价值观。湘学重道的传统,追求大本大源,上下求索、天人合一、悲天悯人,这种重视原道和终极关怀的精神自屈原始5、“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屈原这个人有什么认识论呢?他说“上下而求索”。一是他追求真理,追求真相,追求真诚,不说假话。他在在朝为官的时候,如果顺着大家说,跟着楚王说,荣华富贵可保;第一次被流放之后,如果他“认错悔过”,也不至于第二次流放,亡国又不是你一个人的国。他不,他后来到了宗庙里面发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这就是著名的“天问”。天问问什么?真理在哪里?真实在哪里?真诚在哪?真相在哪里?“天问”里边,这种怀疑传统、追求真理的精神和前面讲到的他这种爱人民、爱国家的精神既矛盾又一致。一个人爱国家,他必须追求真理。因为一个国家的灭亡往往是在谎言中灭亡。屈原不讲假话,他死都不讲,郭沫若说他是儒家,其实屈原他并不完全属于儒家,虽然很多人把他儒化,说他是儒家。其实他是特立独行的一家,我曾经说过,他吸收了儒法道,又别于儒法道,还高于儒法道。他主张变法其实是学的法家。屈原反对墨守成规,主张变法变革,他力主打破既有利益格局,他曾起草了变法的纲领性文件“宪令”,并因此得罪了王室和贵族;他胸有全局、清醒务实、从实际出发。司马迁在“屈原贾生列传”里边专门讲到,他在内政上善于处理各种复杂事物,推动变革;在国际上他主张合纵、主张联齐抗秦。历史证明屈原的主张是正确的。屈原在思想方法、认识论、方法论方面他其实是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宝贵的财富。
6、屈原的忧患意识。忧患意识是屈原给我们留下重要的精神特质。远古的时候湖南是一个偏远落后之地,到唐朝的时候,江西都比我们好很多,唐朝的时候就有一个词叫“破天荒”,湖南破天荒出了一个进士叫刘蜕,在这以前我们没有进士。湖南的这种落后,再加上我们气候比较极端,自然灾害比较多,又处在东南西北的交通要道上,兵家必争之地,我们这个地方战争比较多,所以湖南人实际上生活是很艰难的。在这种动荡艰难的环境中,湖南人有一种忧患意识。还有一个就是一批批流寓文化的学者,在个人命运不幸不堪的时候来到湖南,把他们的忧伤也带到了湖南,屈原是忧的,贾谊是忧的,柳宗元是忧的,刘禹锡是忧的,秦观是忧的,韩愈是忧的。所以“岳阳楼记”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所以湖南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这种忧患意识传到了近现代,魏源不忧吗?谭嗣同不忧吗?曾国藩不忧吗?曾国藩只活到62岁,他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后来的黄兴、蔡锷、宋教仁和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湘籍共产党人,都欲极强的忧患意识。改革开放以来胡耀邦不忧吗?朱镕基不忧吗?所以湖南人这种忧患意识是湖南人砥砺倔强,坚持奋斗的动力。所以我老跟湖南卫视的朋友们说,湖南人没有这么快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7、独立不迁,横而不流。第四个方面是屈原的是特立独行的品质。这也许是楚文化的遗传,楚人就是特立独行人,湖南人就是楚人,湖南成为独立行省,是康雍时期的事情,湖南人是楚人,屈原是楚人,屈原就是我们的乡亲。屈原坚持自己的理想,世人皆浊我独清,世人皆醉我独醒。他年轻时就写了一篇很好的诗叫《橘颂》。他写到“独立不迁,深固难徙”,“苏世独立,横而不流”。有一个说法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那么湖南人这种特立独行的个性是屈原给我们留下来的。他说“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他这种出污泥不染的精神,爱莲说里边也吸收了,那么这样就是说我们经历了很多世风日下,朝廷黑暗,生活艰辛这样的历史过程中,总有一部分人独立不迁,坚持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湖湘人士常常自拔于流俗之外,始终坚持自己的思想。司马迁在史记里头。引用刘安的话,他说“其文曰,其辞微,其志杰,其行廉”。屈原在临去世之前,他碰到了“渔父”,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水要是干净就拿来洗帽缨子,水要不干不干净就拿来洗脚,你何必非要把这个水搞干净了?屈原他以死证明人是可以干净的,可以保持自己清洁的灵魂,可以保持自己清白的身躯,不必同流合污。王船山始终不屈从世俗,40年躲在深山老林里为追求真理而写作,所以这种独立的人格,是湖湘人士是非常宝贵的东西。曾国藩毛泽东这两大成功人士都是这样,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屈原还有很多思想。他追求美政、美文、美人三美,美政就是像尧舜禹那样的时候,天下为公,公天下,不谋私利。美文就是文章要言之有物,同时要讲究词章,要丰美漂亮。美人是讲,人不仅内心要美,还要修能,就是要德才兼备,这叫美人。8、垛子、尺子、镜子、刀子。屈原形象的构建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屈原是个重要的历史人物,每一个时代都要讲到他。我们今天怎么看屈原?胡适说屈原像一个 “箭垛”。我们过去射箭的时候有这么一个靶子,大家都往上射,每个时代的人都要讲讲屈原,不同观点的人都要讲讲屈原。因为屈原身上有矛盾性、模糊性、争议性,他还有着我们民族文化的代表性、时代性和深刻性。他模糊,所以大家都来评价它,他要是很清晰就没有这么多人去评价,那么这种评价什么时候高,什么时候低,什么时候多,什么时候少和我们这个时代有关。南宋的时候歌颂屈原的诗一下子就多起来了,近代中国危亡的时候,屈原也成了热门话题。对时代而言,他是一把尺子,对知识分子来讲,他是一面镜子,我们照屈原的时候能照出我们的灵魂,屈原的性格里头有矛盾。在理想和现实之中,他徘徊,在忠诚和人格之间的徘徊,在可做和该做之间他徘徊,他让我们很多知识分子产生了共鸣。我们现在做官也好,做事也好,常常碰到人格的问题,屈原是我们知识分子和官员的镜子,是人格的镜子。毛主席说屈原是把刀子,什么刀子呢?用屈原这样的人格,用屈原这样的精神去向腐恶势力,向那种说假话的东西,向那些不正确的东西去做斗争。垛子、尺子、刀子、镜子,他的人文主义的思想,他的自然主义的思想,他的民生的思想,他的独立的人格,他对真理的追求,他的美政理想,都是留给我们的财富。屈原的思想和屈原的精神,如日月高悬,照耀着湖南这片土地和这些人。 作者简介:郑佳明,1949年生,湖南长沙人,著名湖湘学者,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原副部长、省社科联原主席、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湖南师范大学教授、理事,电视剧《走向共和》《恰同学少年》总策划,《雍正王朝》总监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