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楚汉纷云 于 2021-7-8 09:16 编辑
宿迁:426名困难孩子一个妈
今天上午,打开网站看到一条新闻《宿迁:426名困难孩子一个妈》
报道称,在7月1日举行的江苏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座谈会暨“两优一先”表彰会议上,泗阳县春晖民间助学协会会长、泗阳县总工会副主席(兼)、宿迁市志愿者总会副会长张矾被表彰为江苏省优秀共产党员。出生于普通农民家庭的她,小学三年级就因家庭贫困而辍学,幸运的是,在她最困难的时候,一束爱的光芒照亮了她的未来,一位挂职老党员无私资助她。长大后,张矾坚持做一名爱的“接力者”,成为426名困难孩子的“妈妈”。
“妈妈,我想你了”
2004年,张矾加入了“感恩中国”志愿服务组织,从此与贫困孩子结下不解之缘。2008年,看到家乡发展越来越好,她回到老家泗阳工作。
工作之余,张矾想到最多的就是如何奉献爱心、帮助别人。从最初参加县里“一对一”爱心助学活动,到2011年创建春晖民间助学组织,越来越多的穷孩子、苦孩子走进了她的视野,她也走进了他们的生活,送去爱的温暖,帮助他们圆了上学梦。
在张矾资助的对象中,有个孩子叫小德子。小德子两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母亲离家出走。小德子跟着爷爷奶奶生活,但奶奶精神不正常,一家人的生活就靠70多岁的爷爷撑着。小德子性格很孤僻,从来不跟生人说话。看到孩子这个样子,张矾很揪心,心想一定要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经过近五年连续不断的努力,张矾最终打开了孩子的心扉。2015年7月18日,张矾接小德子到自己家,晚上给他洗澡的时候,发现小德子腿上写着“妈妈,我想你了。”看到这句话,她当时眼泪就掉了下来。这时,小德子突然抱着她说:“妈妈,不要哭。”张矾瞬间惊呆了,小德子是在喊她吗?顿时她感觉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妈妈没哭,是洗发水溅到妈妈的眼睛里啦!”
现在,在张矾资助的贫困孩子中,叫她“妈妈”的越来越多了,这种甜甜的称呼从孩子们内心发出,让她满满的都是幸福感。
“我就是你的妈妈,我要陪你长大,看你嫁人”
真情陪伴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张矾资助的贫困孩子,大部分都是单亲、孤儿或父母患有重病,特殊的成长环境,使他们更加需要亲情陪伴和心理疏导。
张矾在她那个120平方米的家里,为孩子们建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春晖小家”。每到周末或假期的时候,会把孩子们接回“家”里,为他们做各种各样好吃的,陪着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久而久之,孩子们都提前主动跟她联系要“回家”,但由于“家”小人多,容不下那么多孩子,她不得不排班,轮流接他们“回家”团聚。在这里,因为有了“家人”不离不弃的相伴,他们不再孤独,不再无助。
有一次,“春晖小家”的汪宇(化名)被同学嘲笑没有家,“回家”后在张矾怀里哭。她就告诉汪宇:“这里就是你的家,你妈妈走的时候把你交给我,我就是你的妈妈,我要把你带大,陪你长大,看着你上大学,看着你嫁人。”
虽非亲骨肉,但依然父母心。张矾清楚地记得每个孩子的喜好,达子喜欢吃毛豆炒肉,小德子喜欢吃红烧牛肉,小洁喜欢穿粉红色的衣服,小军经常在夜里叫妈妈。她相信,将来不论他们在哪里,自己始终是他们的妈妈。她还有一个愿望,就是建一个更大的“家”,让更多的春晖孩子“回家”。
“张妈妈,等我长大了,就接您的班”
爱是可以传递的力量。在大家的支持帮助下,张矾的春晖助学队伍逐渐壮大。从2011年资助8个孤儿开始,到今天已经有426个孩子在接受春晖的帮助,协会成员达到了16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资助对象覆盖41所中小学以及6所大学。她所倡导的“公益生活化和志愿常态化”是一次公益实践的创新,改变了历次活动单一化、短期化的缺点,给予帮扶对象和家庭更加持久的、深层次的关怀。
为了更好地帮扶孩子们,张矾还启动实施了“授渔计划”,成立泗阳县秋实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实现深层次、持续性定向帮扶,增强受助家庭自力更生的能力,减轻社会负担,带动受助家庭勤劳致富,实现有尊严的生活。“授渔计划”同时开创了“志愿者+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新型精准扶贫模式,在她的带动、吸引下,越来越多的线上和线下好友以及中央、省市媒介加入到春晖“授渔计划”的传播当中。
为拓宽销路,张矾还开设了网店,在网上亮党员身份、亮经营承诺,赢得了网民点赞。上海、南京等地的爱心人士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主动帮忙宣传推销产品,一时间“爱心鸭蛋”“爱心鸡蛋”走俏市场,供不应求。
一路走来,让张矾更加欣喜的是,她不仅帮助了孩子们生活,也在他们的心里种下了“爱的种子”,很多孩子都跟她说,“张妈妈,等我长大了,就接您的班。”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在张矾这儿,“爱的种子”已经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场爱的接力,怀揣着一名优秀共产党人的初心,扎根大地,生生不息。(李文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