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文学楚霸文学
关注: 1贴子:1631 排名: 9 
1 回复贴,161378 次查看
<返回列表

[散文杂谈] 【楚霸视角】 历史的天空,鸽哨飞过文

发表于 2021-8-5 08:09:59 |阅读模式
历史的天空,鸽哨飞过文
文/李凤之
微信图片_20210803221509.jpg
(一)
我不止一次地前来安峰山烈士陵园,在历史的天空下,仰望丰碑。
7 J, M, {& s2 Y. Q  ?5 c每一次的面对,仰首星空下的碑林,苍松翠柏,涛声阵阵。这是三月的阳光下,金黄色的迎春花沿路怒放,田野里的麦苗,在拔节中吐露芳香;不知名的鸟儿啁啾着飞过阡陌与河流,隐没在安峰山苍茫的丛林中。唯有那清脆的鸟鸣,声声掠过心溪,让我的思念从胸中奔涌而出,所有的语言化作对历史的回眸、对烈士的深深敬仰。; }& e. a! U5 f0 `, o: Z) r
东海,这片红色的土地,浸染着革命先辈殷红的血。他们,长眠于安峰山这片长满庄稼的沃土上,所有的故事被砌进那耸入云空的烈士纪念碑,成为后人的一次次凝目仰望。
: b) u2 i4 J2 i" K, E4 G& q& U2021年3月27日,我们再次来到安峰山烈士陵园,追寻烈士足迹之光,重温昨天的历史记忆。9 R+ ^. E0 c9 z/ Y
此次由东海县作家协会、东海县网络传播协会、东海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组织开展的“东海作家红色基地e起行”大型采风活动,以“追寻英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为主题,深入东海县境内的安峰山、磨山、小埠子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寻访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从历史硝烟中走来,一路风雨如磐、砥砺前行的奋斗历程。
! i% X8 `. i! _& i) P' e4 X) e) E9 U0 f4 N) F
安峰山,长眠着817位为新中国建立而捐躯的英烈。1 I5 f- V/ u8 J8 m  d
由原国防部长张爱萍将军题名的“安峰山烈士陵园”,就坐落在英雄的安峰山上,陵园大门朝东。踏着晨光,我们沿着陵园大门向西拾级而上,远远望见1947.2厘米高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庄严肃穆地矗立在半山之腰。
微信图片_20210803221337.jpg
; w5 o* Y8 ?1 O4 S! Y1 j' p0 T
在通往烈士纪念塔的沿途两旁,绿树常青,花木吐蕊,松柏挺立。陵园中轴路南侧,建有安峰山突围的战士雕像和就义于南京雨花台的冯菊芬烈士的“菊芬亭”;路北建有安峰山阻击战无名烈士墓的“群英阁”,以及重新建造的“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除此,陵园内还有实施“慰烈工程从全县境内汇集安葬于此的革命烈士墓群。
& O: _2 W/ m% W, B. {' [他们,在鲜花盛开与翠柏的掩映下,长眠于英雄的安峰山麓。
9 q2 L$ T3 g$ I7 X8 N, z安峰山,作为抗日战争以来苏鲁交通线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联络驿站,曾见证一段悲壮的历史事件。
2 `, F7 [" R+ `  k8 g) [, I; `9 D5 V* @& o' p, e
1947年2月20日,大地还在一片薄雾缭绕的初春中,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干部、家属及地方武装人员共计2500余人,途径聚集在安峰山地区休憩,按照上级指示准备南返淮海区坚持原地革命斗争。当天,停歇在安峰山的我军指战员突遭国民党整编28师及其地方反革命武装的钳形包围。在突围激战中,我军损失惨重,牺牲干部战士500余人,被俘800余人,失踪100多人,突围300余人,很多被抓的干部惨遭杀害。这,就是历史上震惊全国的、骇人听闻的“安峰山事件”,也史称苏北“皖南事变”或“第二次皖南事变”,它留下了中华民族解放斗争史上最为悲壮的一页。. C2 V2 D4 [0 p, a8 E9 P; q$ |
安峰山事件中,安峰当地的老百姓用鲜血和生命掩护我军干部战士三四百人安全脱险,为苏北各县革命保存了有生力量,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军民一家人的感人故事。3 Z! ^1 G6 D: P. X- X6 B# l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转眼74年过去了,当年的血与火,当年的人和事,当年的喊杀声,一切都随着时光的流逝,成为历史深处最心痛的记忆。
6 c1 s$ L- h9 `! k# w那场阻击战,我军的一个武装连为掩护干部群众突围,有70多人壮烈牺牲在安峰山地区,他们大多为无名的英雄。那被竹林与青松遮掩护佑的“群英阁”,默默记述着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英勇壮举。8 p; @0 [& R+ R+ A
置身安峰山烈士陵园,山石无言,只有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歌唱。缅怀先烈,所有人心情沉重,思绪万千。+ P* Q6 E+ \: T, ~+ f  u
——在烈士的纪念塔下,我们庄严举起拳头,重温入党誓词。——在烈士的纪念塔下,我们以作家的思维,仰望历史星空。——在烈士的纪念塔下,我们抚摸烈士的英名,心生敬畏。——在烈士的纪念塔下,我们感悟共和国风雨“长征”的跋涉。' G! v# t; Z7 ?/ d7 V: |' n
. `: m0 u2 [4 X  o: S# S
在英雄的安峰山之上,我们还走进“东海县革命历史纪念馆”,伴随讲解员的娓娓叙述,观看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东海地区风云百年的历史,仿若发生在昨天,一一呈现于眼前。
& K6 F6 h! `, `1 F/ y. l6 c在苏北陇海线,从东海县第一党支部建立,到威镇敌胆的海陵独立团,到秘密苏鲁交通线,到海陵反蚕食战役、到悲壮的安峰山事件,到白塔埠讨郝战役等等,一件件、一幅幅、一幕幕久远的的历史场景,裹挟着岁月时光的厚重,扑面而来,敲击着后人心灵,激荡着当年战争嘶杀的回声。
" T4 s& {* K- t3 S, G5 e6 @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3 z  M+ _7 k# z, i3 s
我们,在回望历史的画卷中,感受着先烈的理想追求,接受着心灵之光的洗涤。/ @1 {, k9 C' k9 P  t7 j3 l3 d
走出革命历史纪念馆,明媚的阳光洒落在安峰山烈士陵园的台阶与林木之间。此时,我们听见一群童稚的声音,从烈士陵园南侧的“慰烈工程”墓区传来。循声过去,原来是当地“道德模范”马如飞老师领着石湖乡的一群留守儿童,高举国旗和少先队旗,来到革命烈士墓地,现场开展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活动。
1 Z) f5 _% _! p' r& n+ L! W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一棵参天大树的长成,从芬芳幼苗的浇灌开始;共和国的峥嵘记忆,从孩子们那诵读烈士故事的稚嫩童声中,我们看到了火红历史的传承与未来。% ~) A1 x; |- S$ |1 g% w9 c3 _+ E0 f& u
(二)
离开安峰山的时候,初春的阳光已洒满了天空。清风柔柔的蓝天之下,羽翼洁白的一群鸟儿,欢快地飞过头空,飞向高高的“安峰山事件烈士纪念塔”,在掠过纪念塔尖后,又飞入茂密的丛林,洒落下一路悦耳、祥和的啁鸣。8 {5 q8 x) q" D- x+ K
鸽哨悠悠。那是新时代阳光下的和平鸽,它们,无忧无虑,展翅高飞。; P- S4 N; ]$ g
告别“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峰山烈士陵园,快接近了晌午。我们一行40多位作家又驱车来到地处苏鲁交界处的磨山烈士陵园。这里安葬着257位革命烈士。至今,山顶上还矗立着“中华民国三十四年”为纪念1942年磨山抗日战役中牺牲烈士而建的“抗日烈士纪念塔”,整个纪念塔面南朝东27度,塔基海拨138.3米,塔高5.4米,纪念塔刻有150多位烈士的英名。
& n+ S' V6 ~: v( d. b, u

/ P3 F9 L5 u! O! B8 J9 B* H; J% J历史久远的磨山,依稀可见唐代三观庙遗址,尚有大量石雕遗迹和清代山规石刻。如今,磨山作为东海县继安峰山之后第二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建立了磨山烈士陵园管理处,形成“磨山烈士墓区—磨山石刻遗迹—清代山规石刻—唐代三观庙遗址—抗日烈士纪念塔”的参观线路图。
& H- w' R' k9 X) N- k- y/ ~& X古人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 i; v7 Y2 z3 ~磨山,因有了抗日烈士英灵的安息与守护,日渐被越来越多的外界所知晓,与北部赣榆的“抗日山“遥相呼应,成为苏北鲁南地区两座盛名的”抗日名山“,也成为东海全县乃至周边山东地区开展党史和红色主题教育的实践基地。每年的清明节、劳动节、“七一”和“八一”节、国庆节、新春佳节,都会有大批人士前来参观、缅怀卫国牺牲的英烈,广大民众在登山游览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烈士的英魂与大山同在、与天地日月共存。) H. v1 a5 C+ ~
长风猎猎,旌旗招展。沐浴晌午阳光的温暖,作家们走进磨山烈士陵园高大的门坊,一座耀眼醒目的“磨山烈士纪念碑“,巍峨耸立于磨山南麓,这就是国家民政部门实施”慰烈工程“后的建立的磨山烈士陵园。
/ v( S% @- z6 n
微信图片_20210803221358.jpg
- {8 {0 J* K2 w
伫立用水泥浇铸的烈士坟墓前,作家们探头查看刻有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用笔认真地记录。随着陵园工作人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一个个陷入深深的思考,脸上充满了凝重。
% ~( ]# ?7 y$ v8 C3 j3 h“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正是有无数革命先烈的抛头颅与洒热血,才有了今天安定、祥和的新中国,才有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春色。) \, p# o) O. r- ^+ `7 P7 |- k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上磨山之巅,屹立的是凝聚民族气节的“抗日烈士纪念塔“。这座穿越了76年风雨的抗日烈士纪念塔,见证着70多年前那场抵御外敌入侵的磨山战役,汇聚着150多名铁血儿郎“遍地英雄下夕阳、视死如归卫国土”的中华民族精、气、神。( ~+ X$ t" z1 m
(三)
参观完磨山烈士陵园,已是中午时分。“东海作家红色基地e起行“采风团一行,在石梁河镇的南辰驻地作了简短午餐和小憩后,奔赴此行采风最后一站——位于苏鲁沭河北岸的”石梁河小埠子抗日烈士陵园“。
  p& c( V1 L- r, P! E' B- }
微信图片_20210803221314.jpg
历史也有被遗忘的角落,但时光不会让正义永远湮没。$ ?# y0 j' i0 f1 z
鲁南大地,沭河流淌的小埠村,隐藏着79年前一段悲壮的抗战。 
$ l! F4 K( e& I6 h1939年11月至1940年1月,我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和八路军115师一部配合,与国民党地方顽固武装激战后,将鲁南重镇马头、郯城、南古庄的敌保安团追赶至以小埠子为中心的多个村庄一带盘踞。1942年2月21日晚,为巩固山东滨海抗日根据地,拔掉国民党这支顽固地方武装,我陇海南进支队第三大队打响了小埠子反顽战斗,三大队采取兵分几路,以连为单位越过壕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分割包围了盘踞在几个村子里的敌人。敌人依托修筑的碉堡、壕沟、栅栏等工事负隅顽抗,使得战斗处于胶着状态。激战至次日晌午,正当八路军与国民党顽固武装战斗正酣之际,在临沭县蛟龙湾一带“扫荡”的400多名日军在地方汉奸的告密下,快速穿插向小埠子村而来,从后面将我八路军的三大队团团包围。为尽快摆脱困境,避免人员重大损失,三大队决定撤出战斗。午后,在装备差、没有重型武器的情况下,一场反包围的撤离战斗打响了。三大队兵分两路向外突围,但遭到国民党顽固武装和日军火炮、机枪等重火力的夹击,突围一部被压制在一条死水沟里,我军人员伤亡惨重。战斗至傍晚时分,三大队大部人员成功突围了出去,但有30多位战士壮烈牺牲在小埠村。战后,待日伪军撤离后,当地群众含泪将烈士遗体悄悄掩埋,怕被日伪报复,因此没有留下坟头和墓碑。7 d$ r6 a8 o- k2 U4 M( I) e
2007年,时光已过去65年。小埠村的村民高怀贞等开始挖掘、寻访、整理当年八路军的战斗经历。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由村民捐资在村北建立“石梁河小埠子抗日烈士陵园“。
) m6 _7 `2 U; Z  N) k至此,那一场残阳如血、被埋没60多年的悲壮战斗,才为后人知晓。烈士的抗战故事,已成为当地中小学加强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红色教材。6 Z: X+ j* {8 V3 H! F$ n. V
山河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在“石梁河小埠子抗日烈士陵园”,作家们用手抚摸“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巨大墓碑,聆听79年前那一场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抗战故事,一个个心情显得无比沉重。
8 m$ c; o& H- @( z
微信图片_20210803221324.jpg
每一寸山河土地,都是前人用生命捍卫。
3 ]% e" f! K  N  {如今的小埠子村,沐浴沭河恩泽,在春天的阳光下,村庄楼房林立、绿树掩映,庄稼一片茂盛,群众的生活奔向美好小康。这样的幸福时光,正是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 O7 k8 ~# L3 m% d( F追寻英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一天时间的红色基地行,让东海作家们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的红色“长征“。
0 R; i  V7 I& N: m) t" b' B+ }& t夕阳西下,遍地如茵,油菜花开,牧歌飞扬。瞻仰丰碑,追思先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史诗回首的再教育,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长征”。
  c- X8 r. x( F) @$ P9 ^8 s

6 y, b. x9 V2 o0 `  Y" g+ L- T/ L结束一天的红色之旅,在返程的路上,我们在心里念想着:历史的,就是未来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就是为实现国富民强、民族复兴的伟大中国梦。
+ `/ n2 `1 e9 r, T此时,我再次仰望天空,晚霞映染的云光之下,一群银白的鸽哨,声声翱翔,那是生命最伟岸的旋律,那是大地飞越的精灵,那是和平与幸福的音符。

  N( t, k3 m; ~+ h% E' F6 p它们,一路洒落的啁鸣,是人间最美的种子,落在大地,生根发芽,幸福着更多人们的梦想。
. ^+ D* V. _3 N, s3 {% l- p- p山河无恙,继往开来。在这个花开的春天,我们向烈士深深致敬!

8 Y& t& d1 A- c$ N$ E& Z# s! u) q+ s$ p( m6 X+ F

, l+ g; D1 g+ H5 u. F, Z# G6 B7 L
 楼主| 发表于 2021-8-5 09:01:40
追寻英烈足迹,传承红色精神。一天时间的红色基地行,让东海作家们经历了一次心灵洗礼的红色“长征“。% X6 X6 f9 r2 Q) K1 D6 ?+ J2 q
夕阳西下,遍地如茵,油菜花开,牧歌飞扬。瞻仰丰碑,追思先烈,这是中国共产党人一次史诗回首的再教育,一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再长征”。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