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文学楚霸文学
关注: 1贴子:1631 排名: 9 
0 回复贴,141672 次查看
<返回列表

[诗词歌赋] 麦黄杏子(外二首)

发表于 2021-8-5 13:21:03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评媒 于 2021-8-5 13:22 编辑
' l: q4 f- `/ }8 s+ A& s; ~* u0 U* N7 O  d
江苏省沭阳县,200万人口,GDP进入一千亿时代,虞姬故里、花木之乡;历史悠久,文脉绵延。近年来,沭阳诗歌氛围浓郁,诗歌创作者众多,成绩斐然,沭阳诗歌如同花乡大地上的花朵,乡土气息浓郁,生命力蓬勃,带着天然去雕饰的自然清新、雅致脱俗。3 ?" m- E/ l7 M
: v1 E7 l$ }( J3 ?1 r
麦黄杏子(外二首)
: W2 O* l3 x/ o. \
# e( L3 {/ T9 X1 }麦黄时节,家家没有余粮9 i% ~8 a& p  j% E% i* M
我却有杏子可充饥肠+ Q3 j& n5 ~7 Q7 c
我家没栽杏树* X; j+ D6 X- O% G, S
杏树长在二姨家的菜园上! @3 D$ C9 I/ t# ^( M  K2 R
二姨非常疼我,喜欢叫我的乳名
& m% G+ \. _4 K) E9 D" O8 g总是罐子短罐子长4 H) }+ j$ X# d
8 T0 l0 z7 c9 z. V
姨父早年当兵,三十二岁时做了排长& K" W: |' U" b
解放四平时,青春的热血染红了曙光
& t0 v# v3 }. R没有阵亡通知,二姨不信姨父已阵亡
) e$ H. V% ^* |- E- }* i9 v
! U* p/ j0 _1 ~杏花开了又谢,杏子青了又黄& i: l& J* C* C2 m8 Y
二姨的头发由密变疏
' Z2 m+ f* |9 L4 Z目光还是那样亲切柔和
9 L$ s4 Z0 v3 J3 X  J  h+ y) Z: y待人却一天比一天更慈祥
. y; \: W6 u! r" U8 ?8 Q. G: R2 }
- ?: P1 a% i! ]4 y0 X  G二姨家的杏树老了; g& s- I+ B9 i0 ^  v
已结不出香甜的果实8 t$ \! j! g& p! y
二姨的腿脚也不再灵活
! i( m5 j1 r: Y" w但目光总爱朝着门口张望' g6 X# z' Q4 m2 H, r% D' O

8 m1 q6 h) x" C/ Z9 u' V% u那年十月秋风吹来时,) }( z8 r. |  n+ F5 I
杏叶早已落光
9 P8 h! K8 Q. d这一年二姨抱憾地走了2 ]* a5 v" v2 F' s& m  l
年近九十的二姨走时
4 T# h% `  q- q9 n5 A$ l3 k7 r# k' N儿孙个个都跪在她身旁* |' a1 ^/ X4 C$ k: `0 l7 f
二姨对姨哥说,儿啊一定要找到你爸
7 {# p0 G$ m: ?9 E1 h我已经找了他六十年啦7 z( w4 S& ~' \% }, {
你爸他到&#14451;去了哪个地方······
* d, _2 O6 A* Y- J* ?5 M  _
, c+ K- `$ }4 ^【创作谈】童年时代,缺衣少食,尤其是青黄不接时节,那时候,特别羡慕家长杏树的人家,他们的孩子在饥饿的时候,可以采摘自家的杏子来充饥,可是我们全村几十户人家,只有一户人家猪圈边栽有一棵杏树。多亏离我家有五华里之遥的我的二姨家,她家门前的菜园里栽有三颗杏树,而且每年都结了很多,二姨特别喜欢我,每到杏子熟了的时候,就来带我到她家去,让我吃她家的杏子,所以二姨家的杏子也就成了我童年时代最含温情的记忆。
; q, r8 y3 g% D4 X; N- H0 K3 ]* L( i/ S" ^& Z! z/ w
本诗以麦黄杏子为线索贯穿全诗,以杏子熟了——杏子花开花谢青了又黄——杏树老了结不出香甜果实——到杏叶落光来暗喻二姨多苦多难的一生,而这一切都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的生活之中。
% T$ _- m% Z1 \' B3 @7 u" v( u* w我记事时,二姨和我姨哥一家住在一起,姨哥生有五个子女,唯一的大姨姐已经出嫁多年,姨父在解放前已经牺牲。据网上查询,我的姨父名叫王根帮,1915年4月生于江苏省沭阳县耿圩乡,1942年参加革命,抗日战争时期曾化装成拾粪的农民缴了鬼子六支步枪,解放战争时期,姨父随大部队转战大江南北,是个身经百战的英雄,1947年,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纵队六师某部排长的姨父在吉林省解放四平战役中光荣牺牲。7 f& O' v2 k; g
由于当时是战时,情况特殊,二姨一直没有接到部队关于姨父的阵亡通知,所以她一直坚信姨父还活着,她一生都在寻找,直到年近90岁去世的时候还嘱咐儿女们要继续寻找。
( J$ f: e  I, ~% \& O2016年清明节前夕,全国不少媒体,包括新华网、人民网都发布消息:牺牲69年的江苏烈士王根邦终于找到了,这就是我的姨父英雄王根帮。正如我在一首长诗中写到的:

  a2 v  R' i: C( \: o8 B# u' U- }% C# U# r1 q1 D# k
二0一六年清明
6 n) @3 _1 `" }# c4 l全国的各大网站上
* L; F: h/ n+ B. V1 K醒目的标题还配有图片:. ?- ~$ X# w' r
六十九年前的烈士今终还乡& l, ]9 s( `5 k. _

3 [1 L1 U, @) G7 G, z7 l) h这烈士就是我二姨父
! u# Z  [5 }* {! G, ~身经百战的英雄王根帮7 o+ u' m8 A! ]1 r: L5 v
地下有知的我的二姨啊
' s" r3 H4 G! v: P6 S: E9 j" g我的姨父今天终于能荣归故乡
. b- ~) {1 |6 c! `- B8 G7 L
/ ~0 n4 _* a7 ?) Q6 H0 M童年的夏天
" u' U, @+ L, p* T9 i: H$ i1 C# R$ U/ H2 a7 P6 K6 o
老水牛,在队房边的池塘里打汪6 S/ `  C0 h! l; N
炊烟里,弥漫着泛黄麦穗的清香& u/ U: v: ~' u' L
苦楝树,穿上了村姑的细花衣裳
2 T& C+ x$ U) l& N. u% |1 u( X8 m而门前这条碧波荡漾的小河
/ L% O  k7 g0 N* Y: ^5 ]+ o7 C# F蒲草夹岸,柳丝低垂,鱼虾潜藏
5 G0 p5 N" m% J- W一对飞舞着的花蝴蝶  e6 r# c( K  H* k
后面紧跟着马大郎
6 @4 [4 N3 M+ @/ e" k( F
8 ?9 \9 w/ s) n1 H7 r这小河,流啊,流啊
5 ^' t  S8 G" W8 u流了半个多世纪
  W- O! k( ^/ P! D5 X# J9 Y5 a总流不出游子思念的心房
8 ^2 [8 }6 U. n) |0 P3 ^7 |' i5 C) A& |# z
【创作谈】 小时候,生活在乡村,那时还有生产队,每年夏天来临后,诗中写的几个小镜头—“牛打汪”“烧麦穗”楝枣开花”“蒲草夹岸”等乡村夏日里最平常不过的景象便经常出现在眼前,“一对飞舞着的花蝴蝶,后面紧跟着马大郎”——每当夏季来临时,经常看到门前小河或水沟边阴凉处,有一对花蝴蝶在翩翩起舞并向前方慢慢飞去,它们身后总有一只比蜻蜓和蝴蝶看起来都小,且身体精瘦潺弱的,既像蜻蜓又像蝴蝶,浑身乌黑的飞虫,在紧追不舍,奶奶告诉我们,这对花蝴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变的,而黑色飞虫是那个大财主儿子马文才变的,叫马大郎。; b6 Q2 s) x* _& }5 ?6 w
其实,这个叫马大郎的飞虫,真实的名字叫豆娘,这种叫豆娘的成虫的身躯看起来一副弱不禁风的样子,但它却是肉食性昆虫。它们擅长捕食包括蝴蝶在内的各种小飞虫,也会食昆虫产的卵。小时候之所以经常看到“一对飞舞着的花蝴蝶后面紧着马大郎”这样的景象,大概是哪些体形较大的豆娘(俗称马大郎)要跟踪捕食花蝴蝶甚至要等待捕食花蝴蝶产的卵的缘故吧。0 ~, u- b6 k2 d7 }* I- O0 e
当年我对奶奶的话深信不疑,也就顺延到我对“梁祝化蝶”的传说深信不疑,影响到我多少年来一直非常关注有关“梁祝”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作品,这是一种美好的情结——既是童年情结也是乡土情结。现在显然不能再用过去“梁祝”的说法解释“一对飞舞着的花蝴蝶后面紧跟着马大郎”这种纯属自然现象了,故此就多说几句。' N9 U2 i* D1 T5 B- v8 w: n
1 U* W) b, O* L+ g
玉米棒上的花绒线4 }, Y4 l+ _% E: n
端午也叫端阳' A' [0 g/ ?. u+ F) ]
那时我们不划龙舟
% [9 x" a9 n- b% V7 Y也没有粽子可充饥肠
# a. T$ T9 B) R) n/ P0 W记得几十户人家的村子2 w& b7 H- ^& Y) f: U% s/ Y  @
玉米正卖花绒线枣花满庄飘香, @5 `/ N! L6 `  j& S6 W

1 W0 f1 u3 n+ Q: I( J端午这一天
6 C8 f9 Y6 E, T4 n我们扣花绒线洗艾水澡
! M. {6 X1 v# x! H还把雄黄涂在肚脐上6 L5 W5 y: Q2 |* x% \6 o
我们吃煮鸡蛋吃火烧蒜坨
. C' |6 h" S6 B, F$ U还可以穿没带补丁的衣裳
; y( A- `; P6 @- ?: T1 m0 A
% P6 d% @; l" B3 }端午这一天我们最高兴的事+ h' Z, ?& s9 N. s+ y/ r" y
是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
$ I2 K9 I7 M; E还可以吃到货郎担子里的沾牙糖$ w; ~; X, v* I! n! i. z' y
无论是姐姐还是的妹妹: p4 o) e4 `2 Q) Z7 L
都会比赛谁扣的花绒最漂亮2 z2 _! b& L* ?3 b- i5 _
于是我们看到
; g: m5 {& Z3 {% U7 W, L有人把花绒扣上手腕- _6 d7 C; S' }, C
有人把花绒扣上脚腂  L" F  J# v, _. G9 r7 I3 h
还有人把花绒扣在脖子上
1 N0 [7 b& G5 s& L) ?; w8 {0 K
; @2 c" b4 V& s4 h' a  o; R2 X我总觉得咱家院东自留地的玉米. V8 ^0 z& l' |* e5 f8 S* g
棒子上挂的也是花绒线
7 z' k& P! S, T7 ~0 `1 g不仅漂亮还有庄稼的清香+ S( G" h" R, W
我特别喜欢玉米棒上的花绒线
. H; V" T3 g) u  o$ I) E经常悄悄地把它采回家观赏
% w2 Q: g$ k& V2 e
+ ?8 R& Q7 h. A今天在老家
% {! o, {/ H. E% `. W我又看到了玉米在卖花绒线: G* i  d" M0 w6 s
仿佛回到了我的童年
1 d, w% L1 N& @* E$ O回到了童年的村庄童年的端阳
: i" \3 G! c4 q& p) b' x6 Z
7 P( X; f" C  X; d【创作谈】我们的童年也过端午节,只不过那时家住农村,生活还很贫穷。过端午节的时候,正如诗中所写的,仅仅是“我们扣花绒线洗艾水澡/还把雄黄涂在肚脐上/我们吃煮鸡蛋吃火烧蒜坨/还可以穿没带补丁的衣裳”。尽管生活贫困,但童年的生活依然自由快乐,回忆起来依旧美好:可以听“奶奶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还可以吃到货郎担子里的沾牙糖”,尤其是院东自留地的“玉米正卖花线”,好奇而又贪玩的我们,总会背着大人偷偷地采摘一些,当做端午节的花绒线来装点我们童年青涩的梦。因而今天回老家又看到了故乡的玉米田里的玉米正在卖花线,于是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生活、童年的端午节的回忆,情不自禁地写了这首小诗。
* Y9 b6 Q! I3 H
微信图片_20210805131242.png
武永波,江苏沭阳人,曾任沭阳国际学校书记、副校长,沭阳县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宿迁市古琴学会秘书长,现为沭阳县诗歌学会监事会主席。诗文叙写现实生活,素材常取民间,讴歌平凡人生,传播正能量,在民间产生较大影响,粉丝众多,被网友称为“民间诗人”。
在北京《文学沙龙》《中国诗歌网》等网络文学平台上发表诗文近千篇(首),曾获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联合征文散文二等奖。

2 j" n* ]+ q; G2 ]/ p4 n# S( n" i+ r6 d6 N) Y* }) _+ k7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