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借力好行船 文/金平眉 宿豫之南,运河之阳,一方水土枕河湾。这里有一个被誉为河畔明珠的“鱼米之乡”---她就是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仰化镇。刘涧村紧靠美丽的京杭大运河 河畔,这里水力资源得天独厚,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仰化镇有名的“运输村”,由于历史的原因,“运输村”的美誉并没有沿袭昔日的辉煌。
时光流逝,岁月更新。如今的刘涧村道路通畅,百业兴旺:沿陆仰路刘涧村两旁,熟料制品、木材加工,肉牛冷冻分割厂整齐排列,道路上不时有货车进进出出,呈现出家家忙创业,户户忙致富的喜人景象,勤劳的刘涧人用自己的双手让“运输村”改变了模样。 说起刘涧村的这番新景象,村民们说,这都是村支部书记陈永久的功劳呢。 心连心筑起“连心路”手牵手唱出富裕歌 人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座好学校。这话在刘涧村改成了:一个好支书就是一个好支部。 陈永久2009年9月被公推公派到仰化镇刘涧村任党支部书记的。他上任后做的第一桩事就是带领村两委干部跑地头,摸村情,访农户,察民意。通过召开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等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梳理出了制约刘涧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症结:其中一条就是刘涧村基础设施薄弱,通向各小组都是高低不平的土路。有了目标就有了方向。陈永久说“要致富,先修路,请大家相信我,不管有多难,我一定会把路修好。” 陈永久的话一出口,大家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啊。要知道刘涧村没有集体资产的,靠陈永久的个人力量来铺路谈何容易啊。陈永久没有食言,他带村支两委一班人到处去筹措资金,同时也得到了后援单位市城管局的大力支持,为刘涧六组硬化了500米长的道路。此后经多方协调,筹集资金,又铺设了2条水泥路。解决了一大部分村民进出买卖难、患者看病难、学生上学难的“三难”问题。现在,刘涧村村民亲切地称这3条路为“连心路”。陈永久表示力争在任期让每个组都通上路,让全体村民在“连心路”唱出动听悦耳的“富欲歌”。 功夫不负有心人 主导产业开新路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高效农业和新型工业化。针对村集体收入一穷二白的现状,陈永久深刻认识到培育主导产业走企业化之路是引领村民致富的根本出路。陈永久发现本村毗邻运河,村民在沟渠、坡路种植玉米、大豆较多,大量的秸秆是发展养殖业的好原料。他多方搜集这方面信息资料。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3月份,他以村里的废弃学校和废地为平台,三下山东引进了一家大型肉牛养殖项目。注册成立了宿迁市刘老涧畜牧养殖有限公司。该项目占地48.6亩 ,被列为2010年全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该公司建设标准牛舍18000平方米、办公用房1200平方米、配料间、消毒室800平方米,首批购进肉牛800多头,固定资产已达2800万元 。 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壮大主导产业,今年8月份又投资2400万元成立了宿迁市福利来食品有限公司。初步形成了优质肉牛饲养、育肥、屠宰、饲料种植加工、肉牛分割包装及销售一条龙产业链。陈永久书记说,目前村里将依托这两大公司,成立宿迁市宿豫区山坡养牛专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方式,大力培育养牛专业户和示范户,实现产业发展与村集体收入、农民增收多赢的目标,把该项目建成省级高效农业龙头企业。 党员干部唱主角,争当致富领路人 作为党支部书记、村班子带头人,陈永久常说:“如果我干不出样子来,上对不起组织,下对不起全村的父老乡亲,我要对党和全村的父老乡亲负责。”。他发现,当地木材资源丰富,经过进一步的市场调查,陈永久认为木材销售、木材加工项目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引导村民干,就要干给村民看。他和党员于和商量,共同投资搞木材加工项目,于和也有这个想法,二人一拍即合。于今年4月在村部东侧的陆仰路边办起了刘涧村第一个集木材购销、木材加工一体的综合木材加工厂,由于经营有道所以投产见效。这一行为激发村民自主创业的热情,至8月底,刘涧村涌现出8家木材小型加工厂,每天车来车往,生意红红活火火。 为了把木材产业做大做强,走规模发展之路,陈永久将几家木材厂联合起来,成立了宿豫区刘老涧木业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建立了“党员之家”,实施“支部+合作社”的党建工作模式,把农村党组织建设与经济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现有的产业基础,加快了“一村一品”特色经济建设模式步伐。 故事不多,宛如平常一段歌。
陈永久来自宿迁市区,“一定要让这里的村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被公推公选出来的村支部书记,一定会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坚实的脚步,给刘涧村的父老乡亲带来红红火火的好日子。(此文写于时间:2010-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