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豫区“四个嵌入”推动政协协商与乡村治理有机融合 基层治理关联着“幸福指数”,蕴藏着“民生含量”。今年以来,宿迁市宿豫区政协通过将委员嵌入网格、机制嵌入程序、平台嵌入载体、协商嵌入考核,推动委员一线“集民意”、完善机制“促规范”、创新载体“搞协商”、监督考核“提质效”,实现政协协商同社会治理有机融合,让基层治理有温度,民生幸福有质感。 委员嵌入网格“集民意”。将委员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以问题为导向、调研为方式、集智为目标,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信息。一方面,嵌入网格“定委员”。建立政协委员“双结双联”下沉到社区制度,即委员结对社区、结对乡贤参事会,联系群众收集社情民意,联合社区党委搞协商。通过区委办、政府办、政协办印发《关于在全区政协委员中建立“双结双联”制度的通知》文件,按照“一村一委员”原则,根据“就地就近、回归原籍、挂钩帮扶”等方式,将全区200名政协委员挂钩联系到乡镇(街道)、村(社区),融入乡村治理“网格”,参与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另一方面,深入一线“找问题”。在挂钩联系社区政协委员中,每季度常态长效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深入社区调研一天、反映社情民意一篇、参与基层协商一次、为民办实事一项,推动政协委员深入网格、走近群众,收集民情民意,梳理治理难题,找准“病因”,对症“开方”,精准“施药”。 机制嵌入程序“促规范”。将政协协商嵌入村民议事和民主决策程序,推动政协协商与基层协商有效衔接,把政协制度优势转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的效能。一方面,嵌入村民议事程序。将村(社区)“开门商量”协商议事机制融入各地制定的《村民议事制度》,从协商方式、流程、频次等方面有效融合,固化“介绍主体、说明议题、交流讨论、书记回应、形成结果”五个议事流程,推动村民议事程序更科学、更规范、更严谨。另一方面,嵌入民主决策程序。将政协协商融入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程序,对关系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重大问题和涉及大多数群众利益的事务开展协商,将协商意见建议纳入“四议两公开”决策程序,形成书面向党组织建议、党委提议、“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大会决议“五议两公开”模式,不断完善村级民主决策程序。 平台嵌入载体“搞协商”。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融入村民议事载体,形成一体化、全闭环协商议事新格局。实践探索形成“共建共商”四个二协商工作法:即阵地共同打造、共同使用;委员乡贤建言、村民代表建议产生议题;涉事主体共同参与、议事程序共同遵守;协商达成共识、协商推动转化。通过创新“共建共商”四个二协商模式,将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融入“小院说事”“同心议事会”等村民议事平台,优化基层协商载体,提升协商议事实效,以高质效协商助推乡村治理高质量。 协商嵌入考核“提质效”。将党建引领作为推动乡村治理的“第一抓手”,把政协协商融入党建实事项目、党建高质量考核,推动乡村治理质效并提。一方面,纳入书记党建实事项目。将政协协商纳入社区书记党建实事项目,建立镇村书记党建项目清单,每年年底公开党组织书记项目落实情况,由组织部、考核办牵头组织党员、委员、乡贤、群众开展监督评议,以书记抓党建的组织力、引领力,提升乡村协商议事工作质效,持续增强乡村治理效能。另一方面,纳入镇村党建高质量考核。将政协协商纳入基层党建高质量考核体系,融入镇村全局工作统筹部署推进,通过细化党委重视、协商有效等考核指标,明确任务要求,规范评分标准,以党建量化考核为抓手,推动政协协商落地见效,倒逼社区治理的更新、迭代和升级,进而推动乡村社会治理提质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