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5年南京保障性租赁住房据说将不少于12.5万套 王君说房 相关调查显示,目前大城市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靠租房来解决住的问题。因这部分人群工作年限较短、收入相对较少,购房和付租金能力较弱,租金与区位的结构性问题正成为他们“买不起房”和“租不到好房”的现实困难。
对于常住人口即将突破千万、聚力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南京而言,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不仅是重要的民生关切,也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道必答题。
南京市委书记韩立明前不久专题调研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工作时强调,立足特大城市实际,扩大租赁住房供给,推动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切实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让全体居民尤其是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有所居、安居乐业。
近年来,南京作为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城市,一直在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密集出台各项政策,同时拿出真金白银让各项政策“落地生花” 。
面向“十四五”,南京再次郑重承诺:
将加快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完善长租房政策,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2.5万套,同时为近25万户新市民、青年人提供租赁补贴。
国企当房东
“租赁社区”纷至沓来
橱柜、油烟机、沙发、茶几等家具家电一应俱全;有单人间和双人间两种户型;租金价格低于周边商品房小区……上月19日,我市首个竣工交付的市场化全自持长租公寓——仙林东南青年汇正式亮相营业,在市场上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图片
仙林东南青年汇。南报融媒体记者 段仁虎 摄
时隔没几日,位于江宁大学城的瑾家珑熹台租赁社区也正式揭开面纱,作为南京市出让的首批租赁用地上建设并投入运营的第一个市场化租赁住房社区项目,其一口气为“新市民”提供近3000套精装修租赁住房,让租客直接拎包入住。
江北健康城、燕子矶市场化租赁住房社区建设也进入扫尾阶段,两大项目均在今年底前建成,提供约6000套租赁房源。
这些租赁住房项目最大的特色是“国企当房东”。
‘十三五’以来,全市累计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超过3000万平方米,基本建成约1844万平方米;实现棚户区改造面积约2284万平方米,近10万户家庭‘出棚入楼’。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安居处负责人表示,通过“十三五”的努力,城市户籍家庭已实现了“应保尽保”,但随着城市发展,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问题日益凸显,结合这一城市发展趋势,必须及时调整安居建设工程的架构,积极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成为当前新的工作重点,从而推动建立起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为此,南京通过调动国企和民企的积极性,通过新建、改建、改造等方式多渠道筹集房源,并以需求为导向布点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筹集,综合解决好新就业大学生等新市民、青年人租赁住房需求。一方面通过国有土地、集体建设用地、园区配套用地新建等方式来丰富房源供给,另一方面,鼓励企事业单位利用闲置非居住存量房屋进行改造建设,同时进行存量盘活,即将现有闲置的租赁住房、公寓、单位宿舍等作为保障性租赁住房使用和管理。
“2017年南京作为国家培育和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首批试点城市以来,就从政策研究、项目试点等多角度试水,可谓推进了一系列实质性工作。”安居处负责人介绍,近两年来,我市相继出台了《中央财政支持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试点方案》《南京市市场化租赁住房建设管理办法(试行)》《南京市存量住房改建为租赁住房办理实施细则(试行)》《南京市住房租赁市场中央财政支持资金项目管理办法》等。
密集出台各项政策,推进租赁住房建设进入快车道时,如何让市民租得便捷、租得放心?南京超前谋划,推动“线下 线上”服务,不断提高租赁管理信息化水平,并建立起集租赁房源管理、交易信息采集、主体监管、市场监测为一体的“大租赁”监管服务平台。眼下,我市已建成覆盖全市国有土地上339万套存量住宅房源数据库,并具体到“间”的租赁房源数据库。通过建立“房产 公安”租赁管理机制,完成55万套租赁住房房产地址与公安标准地址匹配,基本摸清全市出租房屋底数,并推进二维码门牌申报住房租赁信息及办理合同网签备案,初步实现租赁住房和出租人数据共享、联合管理;
通过建立“房产 市场监管”联动机制,初步掌握住房租赁企业底数;
通过建立“房产 金融”联动机制,积极防范市场风险,设立60多家“一站式”服务网点,提高办理租赁业务便捷度;
通过建立“房产 企业”合作机制,推进企业与政府房屋租赁监管服务平台数据联网,打造“1 N”租赁平台服务模式,实现租赁住房项目从土地出让、竣工验收、楼盘建立、房源核验、合同网签、电子备案等“全周期、全流程、闭环式”管理。
“基于这一模式,消费者可以随时通过租赁平台端口,在线选房租房、在线签约,‘刷脸’认证、现场扫码,办理网签备案手续,在线生成电子备案证明,实现了轻松租房、安心租房。”市房地产交易中心相关人士介绍。
开全国先河 真金白银为新市民减负
切实解决新市民、青年人的住房问题,我市在多渠道筹集租金低于市场价格的保障性租赁房源时,也拿出“真金白银”减轻新市民、青年人的租房负担。
来自安徽滁州的崔文,2019年从安徽大学硕士毕业后就职于玄武区一家互联网公司。与很多外地来宁就业的大学生一样,她也一直以租房解决住的问题,让她不觉有太大压力的是,每个月能领取800元的租房补贴。“在‘我的南京’上注册并填写相关个人信息,上传审核材料,每季度进行一次公示,之后就会每个月按时到账。”崔文说,这样的“暖心”与“便捷”,让她坚定了扎根南京的决心。
市住房保障和房产局相关人士介绍,2016年,我市为进一步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关于加快推进公租房货币化保障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出台,将公租房货币化保障对象扩容,从原来的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扩大到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和以大学毕业生、外来务工人员为代表的新市民,这在当时开了全国先河。目前,高校毕业生租房补贴已累计保障超过20.7万人,累计发放补贴金额超过19.9亿元。
2017年,人才安居工作全面开展以来,围绕南京创新名城建设和人才强市战略,《南京市人才安居办法》等近20个人才安居政策持续加码。目前,人才安居补贴累计保障超过4.48万人,累计发放补贴金额超过6.85亿元。
近年来,从解决南京原住民‘住有所居’到把新就业高校毕业生等都纳入保障体系;从公租房、共有产权房到‘真金白银’的租赁补贴,再到小户型、低租金的保障性租赁住房;从市场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集中供应,到以需求为导向的分散建设……在住房这件民生大事上,南京正张开双臂,拥抱越来越多的新市民、青年人。
一位业内专家表示,对于致力于建设有全球影响力创新名城的南京而言,这样的“魄力”是应有之义,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未来5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将不少于12.5万套,对新市民和青年群体来说,房子的意义,是拥有属于自己的落脚点,在奋斗的城市找到归属感。新五年,南京将致力于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有所居、住有宜居。根据目标,南京将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不少于12.5万套,同时为近25万户新市民、青年人提供租赁补贴。
如何将这些数据由规划变为现实?新近出台的《南京市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在土地供应方面,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用地纳入年度土地供应计划,实行计划单列、优先安排;
对企事业单位依法取得使用权土地建设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变更土地用途,不补缴土地价款。变更用途后,不动产权证上应注明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用地,经批准需要再次变更土地用途时,则须按规定补缴变更为租赁住房用地前的证载用途和批准用途的土地出让金差价;
将闲置和低效利用的商业办公、旅馆、厂房、仓储等非居住存量房屋改建为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期间,不变更土地使用性质,不补缴土地价款;
产业园区内新供应土地的工业项目,宗地内允许配建的行政办公及生活配套服务设施用地面积占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例上限由7%提高到15%;
保障性租赁住房运营用水、用电、用气价格按照居民标准执行……
百水工业园保障房一期13住宅顺利交付。通讯员 杨梦瑶 南报融媒体记者 冯芃 摄
攻坚克难、久久为功。
南京正以一个个扎实行动和举措温暖新市民、青年人住有所居的梦想。
本文来源:紫金山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