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唱高调成为“语言腐败” 文/金平眉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就纠正“四风”新表现强调指出:“特别要针对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突出问题,拿出过硬措施,扎扎实实地改”。人民日报12月26日发表述评说“调门高,落实少”的现象,让工作遇阻,让群众不满,是一种“语言腐败”的表现。 过去我们常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是做工作的前瞻性,粮草先行是一种行动和措施,是为了保障工作的很好落实。眼下,一些部门和单位在抓工作的过程中,工作才启动,报道已发声,美其名曰:一是造势,二是鼓劲,三是振振有词:“不报道谁知道”?!如果“干的少,唱的好”是一种“语言”的“腐败”,那么“工作未见效,报道已渲染”就是“文字腐败”的表现。 作为媒体对于好的事迹好的创新工作举措里应该及时总结报道,这是本职工作也是一种作为。我们需要的是哪些有含金量的实事求是的好报道。通过报道将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通过报道总结推广,成为推进社会进步的助推器。问题是我们的一些单位和部门,工作还没有见到成效,就出现了“电视有影像,报纸有图像”的现象。这种“调门高、落实少”的现象,在群众中就会造成了不好的影响,这就是典型的沽名钓誉行为,也是典型的“文字腐败。” 党的十九大强调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良好的工作作风,饱满的精神状态是我们开启新时代、聚焦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工作抓手。落实党的十九精神,实施“十三五”工作目标,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需要的实实在在的干劲、实实在在的努力。如果一味的“唱高调”,以“文字落实”上报“干的好”。那就让真正的作风建设偏离了轨道。 作为一个部门一个单位的领导,把“唱高调”看成是强调态度、表明决心,狠抓工作的一个表现,是可以的。这个“高调”用好了就是提振精气神,用过了,就是“浮夸”。因为过程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看到工作的落地点,否则,一切就都变成了空谈。鲁迅早有断言“唱高调就是官僚主义”。那些“办好民生实事”、“不折不扣抓落实”之类的标语口号,如果没有实实在在的政绩和实绩来支撑,标语就会褪色,口号就会变味,人民群众就会唾弃你,厌恶你。 三年前,我写过一篇评论《为官莫做巧伪人》,就是对那些嘴上说一套,表面来一套,暗地里又一套的官僚主义作风的干部的批评。有个例子:北京市海淀区原区长周良洛白天他以“区长”身份在人们面前出现,晚上则以“陈老板”名义在酒吧、歌舞厅与红酒、美女为伴。 这种“巧伪人”就是我们所说的“两面人”,说白了就是人前一面,人后一面;这样的“两面人” 不予以打击和除,就会成为作风建设的拦路虎和绊脚石。 有人一针见血的指出“唱高调”的根源所在。一是上级领导爱听高调,二是唱高调比扎实干事轻松。这里一个重要的作风问题是上级领导如何看到下级的高调,如果我们的领导能够明察暗访的下来检查工作,就会识破“高调”背后的真相。如果上级喜欢听“高调”就会助长下面的“高音调”,就会成为一些“巧伪人”的护身符。 作风建设在路上。针对作风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等有关规定,各地都相应的出台了自己的若干“规定”,同时还成立了各种各样的“巡视机构”,派出了不少巡视人员,这是对部门对单位对领导对员工的一种监督和工作督促。希望这种督促能够让作风建设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能够成为治理“巧伪人”的“杀手锏”,成为根治“文字腐败”的粉碎机。 撸起袖子加油干,实实在在抓落实。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只要我们低调做人,高调做事,高调抓落实,作风建设就一定会出现新的气象、新的色彩和新的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