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德人,用行动为德而行 ——抗疫中的明德志愿者 作者/唐景富 一个人做好事并不难。一个人做好事,由自己决定,做与不做,只在一念之间。不做,也没有人说三道四评头论足,只要不犯法,只为自己活着,全做自家的事,也是常情。如果心存善念并付之行动,那是个人的修为。总之,一个人如果想做好事,真的不难。 然而,一个团队一个组织,大家都能够自觉的坚持做好事,且坚持数年如一日。可能吗?答案是肯定的。宿城区龙河镇罗圩明德志愿者协会就是这样的一个团队,自二零一九年以来,数年如一日,起早贪黑,风雨无阻,坚持做公益,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好评。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团队的初心,明德,不负此名。 明德志愿者协会是由宿城区罗圩人夏陈军发起组建,并在区民政局注册的民间公益组织。二零一九年建队之初只有夏陈军自己,如今已发展到230多人。会长夏陈军本人工作是开铲车。除了工作,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花在组建志愿者协会上。 明德志愿者协会似乎天定要来担当大事的——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二零一九年十月组建,当年十二月就发生了新冠疫情。二零二零年初,也就是在明德志愿者协会创立三个月之际,中国疫情开始出现有史以来严重的状况。刚刚组建的明德志愿者协会只有十几个人。夏陈军会长认为,这是上天注定要来考验他们的——大疫当前,明德志愿必须做好第一课。 在二零二零年一月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明德志愿者协会一行二十余一直奋战在一线,接受防控办公室的统一调配,到卡点执勤,宣传交通安全知识。进入罗圩社区喷洒消毒药水。团队自愿捐款购买防疫物资。为罗圩及周边乡镇(罗圩,龙河,归仁,埠子,陈集,洋河,南蔡)在外执勤的党员干部、医卫人员、交警,基层群众送口罩1000多只。由于国家群防群控,防疫措施落实到位,疫情很快得到遏制,明德志愿者协会在疫情防控中并没有得到多少展示。在2020年的疫情过后, 明德志愿者协会的工作重点转入助学、助残、济困、养老等爱心公益活动。其间,协会由二十多人,通过一年多的努力,发展到200多人。 时隔一年多,正当明德志愿在助学、助残、济困、养老等爱心公益活动大展宏图之时,没有想到新冠疫情会在中国大地重演,而且比二零二零年的疫情更凶险,人们面临病毒的侵袭威胁更大。严重的疫情给明德带来更大的挑战。 二零二零年三月中旬,春和景明。人们在春暖花开时节,生活在一片温馨祥和的幸福之中。人们不知道,病毒在一片祥和之中悄然潜入,而且就是从罗圩开始的!罗圩这个偏远的乡村,一夜之间成为全宿迁疫情的热点和中心! 疫情就是命令!明德志愿的志愿者们毫不犹豫投入一场来自家乡的战疫! 自二零二二年三月十一日宿迁发现疫情以来,在宿城区西南片的许多抗疫前沿,都可见到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身穿红马甲,头戴长沿红色遮阳帽,有的胳膊佩戴红袖章,手里握着小红旗,或者维持秩序,或者跑前跑后,或者搬运物资,甚至还有的红马甲外面又穿上白色的防护服,头上又戴上了防护面罩……总之,他们是一群闲不住的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志愿者。这支特殊的队伍里,来自宿城区罗圩明德志愿者协会的人,占了相当的比例。 明德志愿者在这次抗击疫情中,由夏陈军会长统一安排调度人员,从早晨五点开始集合,六点多到镇政府统一调度分配的指定村居核酸采样点,下午安排总结一天的志愿服务内容,再安排明天的志愿服务内容,一直到晚上甚至是深夜等镇政府的安排调度信息。转运捐赠物资、为卡口执勤人员送餐、协助村居统计信息、各核酸点维持秩序、守好一米安全距离,帮助预约核酸、用心协助信息登记,转运核酸样本等等。从罗圩片区到龙河镇辖区,所有的志愿者们齐心协力、服从分配、尽心尽责、全力以赴配合属地政府的疫情防控应急服务。 苏明是一名退休教师,疫情期间,他每天四点多起床,赶到防疫工作者的集合点,帮大家提前烧好水、准备好早餐,并把每个人的防护用品分类摆放好,在临行前又给大家全身消毒,并仔细叮嘱要穿好防护服,戴好口罩和防护手套。接来下的几个小时里,苏明也并未歇息,而是认真做好辖区志愿者防护物资的购买、配送、领取、登记,以及准备防疫人员的午餐,确保村居疫情防控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特殊时期村居防护物资紧缺,购买困难,他总是担心着大家的安全,有时为了能多买一件隔离服、一包口罩,他要跑上好几个来回。看到苏老忙碌的身影,大家都劝他好好休息,而他总是很认真地对大家伙说道:“你们像战士一样保护着我们的家园,我一定会像家人一样保护好你们。” 夏陈军是一名铲车工人,同时是明德志愿者协会的会长,也是镇疫情联防联控指挥部学校防控组的一员,每天早上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将辖区各学校传送来的疫情数据进行收集、汇总、整理和上报,24小时都处于随时待命状态,手机从不离身,时刻关注并认真甄别每一条信息。这份工作看似简单机械,却是关系到疫情上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领导的决策部署提供有力依据。数据统计工作虽不在防控一线,但是工作时间却相当长,从早到晚都处于工作状态,为了得到最真实的数据,他经常加班加点拨打电话多方核实查证,但他从来没有过半句怨言,随叫随到,默默无闻的甘当“幕后英雄”。 赵行是个体户,也是“疫”线配送员。“大娘,您这边需要的蔬菜已经买来了,我放在您家门口了。”“老爷爷,您需要的降压药拿好,最近天气转凉,注意添衣。”……每天上下午各两个时间段,志愿者赵行都会将前期各位居民需要的物资配送到位,而他这一自发的行为自始至终就没间断过。赵行是一名个体户,静态管控期间,为了精准掌握困难群众的物资需求,他组建了“‘疫’线有我”配送服务群,将困难群体拉入群中,每天早上6点钟,准时在群里发起接龙,收集困难群众的需求,随后进行物资的统一采购和配送。不仅如此,赵行还与一些种植大户取得联系,先后为疫情管控区捐赠蔬菜9200斤、各种水果300箱,切实保障了疫区居民的正常生活。 秦献是一个大学生。是明德志愿者中这历最高的。她从明德志愿建队之初就成为志愿者,几年来,只要协会有活动,哪里需要哪里去。疫情期间,她不仅做了疫情前沿工作,还要作好志愿者协会的内部事务。比如记录捐款,购买必须物资,做了文案等。 从三月十一号以来,很多志愿者们参加抗击疫情活动中来,他们不畏严寒,冒着生命危险,保护着人民生命。朱小伟胳膊和手跌伤了,陈会林脚伤了,陈小英每天4点起床吃中药,可她们轻伤不下火线,继续战斗在第一线。 宿城区团区委在工作总结中介绍,在此次抗疫中,“明德志愿者协会”做出巨大贡献,所有外援物资通过协会运转,由协会成员打包分发到有需要的人们手中。协会成员自发组织捐款捐物,更积极报名参与防疫人员的培训会,为全面防控疫情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每一个街道口,每一个村庄前。爱心传递站始终在温暖所有人心。志愿者们日夜奔波,工作点即休息点,不辞辛劳累肿双腿,不分黑夜熬哑嗓子。他们也是别人的儿女,他们也是别人的父母。但他们更是英雄,是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中,无畏艰难坎坷的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