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千里运河 二十一座城》 作者:刘士林 著名人文城市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城市文化传播中心主任。历任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部委及多个省市的专家委员和咨询专家。在大运河与江南文化领域,兼任中国商业史学会副会长暨中国大运河专业委员会主任、光明日报城乡调查研究中心副主任、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浙江省文化和旅游促进共同富裕专家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苏州石湖智库咨询委员会主任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大运河文化建设研究”、国家发展改革委“《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全年实施情况评估和分地区实施绩效评估报告”、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消费报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传统村落文化特征分析与评价研究”、教育部重大项目“江南城市群的历史源流与都市文化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江南文化资源研究”、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南城市文化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等。代表性著作有《江南诗性文化》《江南文化理论》《人文城市的中国话语与思想历程》等。
$ S! {" o! o# V3 ]! F l) r! z( L: S4 A) @
内容简介
# m( U6 N+ U& \& o) {9 `% _' {* \大运河全长3000多公里,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流经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多地,连接海河、淮河、黄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串联起中原文化、江南文化等,文化资源富集。大运河所体现出来中华民族在面对自然、改造自然中的勤劳、勇敢、生生不息的传统,在当前全国疫情攻坚的关键时刻,具有特别意义。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流动的血脉,彰显了伟大的中华文明。! A% g. L8 d$ i- S7 C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该书以运河两岸21座重要城市为中心,融合正史、地方志、诗歌、明清小说等生动素材,涉及大运河文化、地理、商贸、水利等,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资源,系统整理其文化资产和生活方式,着力阐述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根脉的重要内涵。/ `% Z1 \0 R) ?. |0 V4 j `- L! Q! f
45 b" D. V% W9 g! M
目录剪影
* e1 r. V7 I' P0 {" g第一城.北京(通州):% C- p, J* T: ?) l6 V; U9 w9 W
源头活水出京华,一水恋恋过通州
- T1 \% E, R1 d# h. C5 ]一、北京的城墙,城外人看城内景& G8 H5 Y5 @- r R
二、白莲涌绿波,清水胜浑水
. z7 P2 _, Y: @6 g三、西高东低,水激沙扬,说破了终是等闲事5 v3 ^' k, T# |3 e) \1 A; {
四、百“泉”归“海”,小小海子,一线通南北4 J1 c: {. d4 ^3 V" V% v
五、熏风南来,吹皱一池春水+ S$ r# x* e- f( Y' H' _" H
六、阅尽繁华终遗弃,多少事,猜不透# v6 b$ t$ o2 o, b# Z9 T! x. w; E* d
七、运河遗韵,到如今,说与谁人听2 V# o+ a) B1 Q% n6 z8 y+ L
八、一水脉脉向东流,不是瀛洲,是通州
$ q6 E+ e: `! o: \* @( g5 H*! c: |8 w4 w/ ?3 }4 \+ w& G
第十二城.镇江:地雄吴楚东南会,水接荆扬上下游$ J+ n G& r9 h
一、流贯江南古运河,西津渡口舟车忙3 n" @& {3 z2 M* w
二、舳舻传粟三千里,灯火沿流一万家9 ^) p8 D6 _& x6 r7 B, U* ~
三、豪情霸气雄镇江,江南锁钥战事频+ \1 f. F- ]4 Q8 |
四﹑满眼风光是北固,金焦二山一肩挑
' V# q2 F0 {2 p% F* R" g1 ~五、文人荟萃古镇江,运河文化千古传( @/ o. x4 }' F2 B
六、江南城市江北人,京口盛况看今朝
0 b' k( A& f/ Y" k*
+ f4 Q( F) t& q8 B t* E第十七城.杭州:运河不老,锦帆无恙- k% d7 m5 I {; |
一、江水波扬间,钱塘寻迷踪
5 v! q- _+ h8 y二、水殿龙舟说是非,而今只爱西湖水
$ {3 `/ G/ N4 }! Z& E三、不以民生换千年,钱王万岁真天子7 Z" J9 {" R% p& Q, ?+ l
四、苏堤对白堤,从来英才难埋没
) ^* j+ P' t- \& D五、偏安江南一朝事,千古繁华永铸就0 L6 x' `; X' p7 B' X+ u
六、杭为大藩,财赋所聚。国计之重,倚于东南
, o V* Y3 M( }1 \2 v. A七、天下莫非为王土,万里之外犹拱宸9 R, {7 A) @! I1 c' ?; z
八、运河不老,锦河无恙
# U$ u- x* V* s! ^+ K: G*
$ ?( \3 `2 @3 w, m2 A N第二十一城.洛阳:天下之中,千年帝都- `0 |! q" I$ J9 {# `% v9 c
一、天下治乱之喉也
2 _9 `9 Y9 P( v A. H: w4 f8 F二、洛阳宫阙当中州,城上峨峨十二楼, `- P* r3 E5 q% `
三、宫官试马游三市,舞女乘舟上九天
/ {' G! D7 O, w \ r& D四、江南江北接王畿,漕运帆樯去似飞. f2 r* V. U) P% E. b
五、留云借月与疏狂,绝妙三彩动四方! L8 G6 C1 w2 c' [( H, D6 [$ u
六、芙蓉泣露香兰笑,宝仗雕文七宝球7 J- K% I( @) ?' Q" \4 g& `5 d
*& K( j! E8 I0 y9 @
名人推荐
: V8 y7 b+ N7 q' Q3 v% h/ b宁越敏(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
7 F6 p8 E* p0 H1 \/ p8 U“大运河城市群”的提出,不仅是对运河城市历史的深刻总结,也集中表达了对运河城市未来发展的规划和展望。“大运河城市群”既真实再现了以大运河为纽带的各临河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密切交往,同时也给运河城市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即以运河文化为理念,以运河城市群为整体,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和高质量发展。
7 C$ H g+ n' K( r9 l7 l
: B' N, s. ?" o) L! E 马俊亚(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4 t- L* P# F' t+ D在城市研究领域上,本书提出运河城市代表了经济型城市的中国模式与经验,主要功能在于对已成型的农业文明模式与经济社会格局进行变革和再生产,目的在于推动中国古代世界的内循环与可持续发展。这不仅为我们重新认识中国古代城市提供了一把钥匙,对当代运河沿线城市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 w5 @3 b1 ]6 V; q0 }3 a4 Z( S# Y: ?( b( ~
/ c* Y! m- }( |5 E5 s8 f# R王国伟(同济大学资深教授)
/ L+ C! f m- I: L, y本书深入浅出,妙趣横生。其中很多文士名流在运河上的活动就很有代表性。如著名诗人陆龟蒙、皮日休、杜牧、李绅等曾泛舟常州运河,载酒赋诗;如元代江浙三衢清献书院院长谢应芳,卸任后曾于运河边白鹤溪上筑室名“龟巢”,开坛讲学;如李白与贺知章在任城街上金龟换酒等。这些人物与事件都与运河发生着直接关联,无不增添了运河城市文化的底蕴。同时,也可以为当今运河城市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旅游提供鲜活素材。
, B0 N: F4 q9 D# z* G2 e
/ Y* e. w! J* X9 V, ]! R' h/ o* s1 f: |9 q" [
王 健(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研究员)
$ E& A; i; m% S$ y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独特创造,自古大江大河就是孕育文明的摇篮。在传统社会,大运河沿岸相较于黄河、长江等自然河流,更适宜城市的诞生和发展。本书聚焦于运河诸多城市文化的兴衰沉浮,重点探索其“固有的思想、情感、记忆等文化审美功能”,对大运河“文化线路”深度挖掘和多元展现,充分显示了作者的独具匠心和现实关切,不仅丰富了读者对大运河城市文化内涵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加深刻理解运河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 W# t: |' t9 k4 ?% P! E( i$ S
9 o6 f' m4 v1 c, p: ]5 V9 ]
7 u! A+ Y& `6 p7 f" [9 V6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