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都熟知今宿迁市老城区南端的“项王故里”。殊不知“项羽故里”在今宿迁市境内,先后有三处遗址。兹据有关史料联系其历史背景,予以澄清。
+ V/ o. U6 e& [! |
“下相”地名的由来
古代地广人稀。春秋时期,今宿迁市宿城区一带隶属于钟吾子国,国都在今新沂市马陵山镇司吾村。其南接壤今泗洪县一带隶属的徐国。该两国后被吴国所灭,吴国又被越国所灭。因越国国力有限管辖不到淮河以北广大地区,楚国就乘机占领,直至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秦置郡县制,此地置为“下相县”。秦所以置下相县,当与“相水”有关。
东汉史学家应劭云:“相,水名,出沛国。沛国有相县,其水下流,又因置县,故名下相也。”就是说有一条自沛国相县南下的河流“相水”,因在其下游置县,故名“下相县”。经考,秦代设置的“相县”是泗水郡的治所,西汉改为沛郡的治所,东汉改为沛国的治所。故东汉应劭作如上说。《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沛国”条云:“东汉改沛郡置,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濉溪县西北)”。今濉溪县北靠萧县,东邻宿州,在江苏宿迁西北向。就是说古“相水”在今濉溪东南流至宿迁,宿迁为其下游。至汉代以后,相水之名为睢水所取代。《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睢水”条云:“自今河南开封县东分古鸿沟东流……复经安徽濉溪、宿县、灵璧、泗县,及江苏睢宁县,至宿迁县南注入古泗水,久湮。”睢水与相水的走向完全一致!
泗水源自今山东泗水县东蒙山南麓,西流折南经江苏徐州、宿迁、淮安入淮河。金明昌五年(1194年),徐州以下的泗水道及淮河,为黄河所夺。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北徙,徐州以下至淮河的原泗水道的黄河,遂称为“废黄河”。所以睢水(即秦相水)流入原宿迁县南“注入古泗水”即注入今废黄河。其方位与权威的古今对照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华地图学会,1975年)秦代地图上的“下相县”的位置相吻合。《中国历史地名辞典》“下相县”条云:“秦置,治所在今江苏宿迁县西南废黄河西岸之古城。”即今宿迁市宿城区古城街道辖区内。
下相“县治”的成因国后期,在楚国占领淮北广大地区以后,至秦统一全国之前,相水下游零散的民居,逐渐聚集成较大的民居聚落群,形成了一座“城”的规模,乃至具备秦朝在此设置下相县治所的条件。个中缘由不能不联系项氏族人定居相水下游,对于下相县治所的规模逐渐形成,所起到的“促成”作用。
3 j) Q1 n* z0 k
项氏族人原姬姓,黄帝后裔。西周时封为项子国,辖地在今河南商丘。春秋时期项子国被齐国(一说战国时期被鲁国)所灭,其族人逃亡“散居江淮”。为怀念故国,遂改姬姓为项姓。作为其中一支脉的项羽家族先世族人,辗转流落在淮北相水下游定居。
《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羽的祖父项燕是“楚将”,“项氏世世为楚将”,即项羽出身于“楚将世家”。项羽家族自定居相水下游一带之后,历经世道变迁,乃至跻身楚国贵族,以平均三十年为一世计算,其鼎盛期当在秦统一全国之前百年间。而尤以项燕大名鼎鼎。随着家世的显赫,项氏家族的豪宅较之平常百姓家是天壤之别。项氏族人居所及周边的道路、集市、民居,日益扩大,逐渐形成较大的居民聚落群,而在相水下游一带闻名遐迩。至秦统一全国设置郡县时,在相水下游一带设置“县”级行政机构,并以其居民聚落群为“县治”所在地,是顺理成章的。下相“县治”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下相故城,项羽生处”
东汉班固《汉书·司马迁传》载:“二十而南游江、淮……北涉汶、泗”。司马迁二十岁时曾到项羽的老家下相县考察过。他在《史记·项羽本纪》中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下相城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至北齐撤销下相县建制,其地并归宿豫县所辖。但下相城毕竟是数百年的“古城”,街道商贾集市的繁华仍不减当年。
唐朝前期重臣张说曾到下相故城凭吊项羽,留下《下相九日城北亭子》诗。诗曰:
西楚茱萸节,淮南戏马台。
宁知相水上,复有菊花杯。
亭帐凭高出,亲朋自远来。
短歌将急景,同使兴情催。
, V' g7 v2 `0 e8 l9 U* Q: n
诗中的“九日”“茱萸节”“菊花杯”,是指九月九日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插茱萸、避邪、登高、祭祖等习俗。所谓“相水”“下相”“西楚”“淮南”,是指下相故城在相水下游,唐朝初期下相故城虽然失去“县治”地位(隶属于宿豫县),但人们仍习惯于“古称”。秦汉时原楚国辖地分为西楚、东楚、南楚。西楚大致在今江苏西北部徐淮地区、鲁南、豫东、皖东北一带。东楚大致在今江苏东北部、苏中、苏南,及皖南、浙江一带。南楚在今湖南、湖北、江西一带。诗中的“西楚”“淮南”,唐代泛指淮河以南并包括淮河以北的今宿迁等少部分地区。所谓“城北亭子”“亭帐”“戏马台”,是指项羽少年时在下相故城习文习武的纪念地。另一处“戏马台”,是项羽建都的彭城(徐州),后人为纪念项羽而建的“戏马台”。张说的诗,所提供的物证,印证了“项羽故里”就在“下相故城”。
宋朝《太平寰宇记》载:“下相故城,项羽生处”“项羽井在下相城也”。至北宋初期下相故城仍遗存项氏家族生活用的水井,后人命名为“项羽井”以作纪念。可见,从秦汉至北宋之前这一千余年间,下相故城就是人们公认的“项羽故里”。
% s( L( v: F& x
南宋后原下相故城沦为废墟
唐朝中后期,位于今市洋河新区洋河镇郑楼社区古城居委会(小新庄、大碾村撤并)辖区内的宿豫县城被洪水淹没,治所迁至原下相故城。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年),为避皇帝名讳,“宿豫”更名为“宿迁”。原下相故城陆续作为“宿豫县”和“宿迁县”的新治所。
自宋徽宗宣和年间,宋将韩世忠率部驻扎在宿迁,与南侵的金兵对阵。前后一百多年间,以淮河为界的宿迁县一带,成为宋与金“拉锯”式的争夺主战场。几经战乱,庐舍为墟,生灵涂炭。加之南宋建炎以后黄河频繁泛滥,原下相故城的宿迁县城一带沦为废墟。故元朝初期复立的宿迁县建制,不得不易址在泗水(黄河)东侧、丘陵马陵山坡以南,另建县城。明朝万历年间曾参与编纂《宿迁县志》的本邑名士何九洲,咏《戏马台》诗:
访古孤城外,萧萧白草枯。
台荒谁戏马,树老但啼乌。
海日销兵气,江云散霸图。
我生千载后,揽涕独踟蹰。
' ~! m: e" R6 p6 p7 K4 f8 Q3 E
清初太仓名士吴伟业在《黄河》诗中记载“沙平戏马台”,并自注:“金龙口河决,清江、宿迁水势稍后,皆起新沙。”从这些诗句中,可见原下相故城荒芜凄凉情景之一斑。
明朝中期“霸王祠”被视为“英雄故里”
明嘉靖年间,在马陵山坡建“霸王祠”。宿迁知县李九功撰《西楚霸王祠碑记》(以下简称《碑记》)载:“旧未有祠。适嘉靖甲午(1534年)里人始凿木,陶瓦为殿五,楹前为覆尾,凡三楹中塑像,冕而衣裳如王者。又前为门,奠以石台,栋梁朱髹咸备。其纵十有五步,横二十步。因山为址,巍然峙于县之乾隅。岁时伏腊,相率拜祠于堂。宿当南北冲,以是往来者益知为英雄故里……”该《碑记》所载“旧未有祠”,证实了自南宋下相故城沦为废墟后,至明朝前期,一直没有建纪念项羽的“祠”。直到明嘉靖年间,家乡人士“始”建“霸王祠”,“因山为址,巍然峙于县之乾隅”,这个“县”,自然是元朝初期复立的宿迁县城,即在今项王故里附近。“乾隅”指其县城西北向的丘陵马陵山坡。经考,“霸王祠”遗址在老宿迁中学校区内。南来北往的官商人等,都是以“霸王祠”作为“英雄故里”拜谒的。
明嘉靖年间,日本高僧策彦周良作为日本遣明使曾逗留宿迁,拜谒“霸王祠”(又称“项羽庙”)。在其《入明记》一书中写道:“庙在冈上,冈外有一小门,横揭灵应行祠四大字。入此门则有石桥,过则有庙门。揭楚王祠三大字。庙签贴纸,揭西楚霸王四大字。中央壇上按项羽塑像。右侧书云:力拔山,气盖世,千古英雄。”其记载与《碑记》大致相同。特别是《入明记》所载“庙在冈上”,与《碑记》所载“因山为址”,其地址完全吻合。这表明在明朝中期,“霸王祠”是纪念项羽之地。
' {2 P* R# u' m
明朝末期至今的“项王故里”
宿迁县第一部即明万历五年编纂的《宿迁县志》载:“项羽里在旧治北一里梧桐巷”“项王故里坊在梧桐巷”“梧桐巷在新治东南,相传为项王所生之处。俗云项王生于梧桐长于下相即址。”此记载的“项羽里”,显然是明嘉靖年间后,至万历五年前的三四十年间所建。“项羽里”后来居上,并逐渐取代了“霸王祠”。
纵观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北宋《太平寰宇记》、明朝中期《西楚霸王祠碑记》所记的史实,明朝末期的“项羽里”,仍然是象征性的纪念地、纪念物。明万历五年编纂《宿迁县志》的先贤们,在志书中加上“相传”二字,是谨慎而明智的。清康熙年间,宿迁知县胡三俊在古槐树旁立“项王故里”石碑。此古槐树在明万历《宿迁县志》中无载,后附会为“项王手植槐”,坐实了此地就是“项羽生处”的“项王故里”。鉴于人们对这位盖世英雄的崇敬,爱屋及乌,也就认可了这里就是“项王故里”“梧桐巷”“项王故里坊”“项王手植槐”“梧桐树”等遗址。事实上,历史名人的纪念地因各种原因不一定全在原址。只要是在认可的籍贯地域范围内,其宅基地、建筑房屋的扩建、移址,都在情理之中。秦朝以后的“下相故城”,明朝中期的“霸王祠”,明朝末期至今的“项王故里”,其先后三处遗址,都在今宿迁市辖地内。说项羽“下相人”即今“宿迁人”,无懈可击!
民国初年,“项王故里”庙圮而碑独存。1931年,骑兵师师长张华堂在“项王故里”建“英风阁“及“槐安亭”。1935年,宿迁县县长张廼藩辟为“项里公园”。相传的“项王手植槐”枝干几经枯萎,而根株新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略加修整,再次辟为“项里公园”。1966年,碑毁亭圮,古槐树主干遭雷击折断而树皮犹连。以后古槐树的侧枝,就作为主干了。1983年,国家拨款重修“项王故里”,陆续整修碑亭阁廊。由本邑老书法家窦燕客先生,按损毁的清康熙年间“项王故里”石碑原文书写复立。1987年,重建仿汉代建筑“英风阁”三间。阁前两侧置由本邑书法家吴应宁先生书写行楷书、傅丁本先生撰的楹联,曰:“霸业亡嬴秦,壮古树雄风百丈;王名标本纪,留人间俎豆千秋。”阁前上置赵朴初先生题写的楷书“英风阁”匾额。内塑项羽全身像一尊,上悬由当代草圣林散之先生书写的“英雄盖世”横匾。后院建“项王故居”三间,内塑虞姬全身像一尊。院内“项王手植槐”“梧桐树”郁郁勃发。于原“槐安亭”址建“繫马亭”,内塑青石质昂首挺胸乌骓马一匹。亭两侧柱上,由窦燕客先生撰并书写篆书楹联,曰:“通灵义气垂千古;助战雄姿忆昔年。”亭侧置大石马槽一座。庭院两厢壁建当代名家“书法碑廊”。在“英风阁”前铸大铁鼎一座,由本邑刘云鹤在鼎前胸用战国钟鼎文书写“霸王鼎”三大字,鼎后背用秦朝篆字书写陈鼎翔先生撰的“铭文”。
因其篆字系两千多年前通用文字,为方便游人辨识,特录其释文于后:
下相重瞳,举帜吴中。
灭秦社稷,赫赫战功。
荥阳睢水,屡挫沛公。
吞秦衔汉,霸业恢洪。
八载勋业,蒙绐力穷。
乌江罢渡,气悒江东。
拔山盖世,人杰鬼雄。
铭勒斯鼎,永志雄风。
地级宿迁市成立后,“项王故里”作为驰名海内外的旅游景区,进行大规模修整扩建。大门外置项羽骑马昂首雄姿塑像一尊;内建诸多馆、阁、楼、台、花、木等园林设施,与比邻的“真如禅寺”连成一片,丰富其旅游文化内涵。如今车水马龙,游人如织,较之往昔,可谓天壤之别了。
作者简介
刘云鹤,江苏省原县级宿迁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职称,县级《宿迁市志》总纂,1997年该志书获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中国社会科学院颁发的“全国地方志奖”二等奖。
, }6 R( {- k% ?7 j) ^& l' P* I8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