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驿站]
漫评:防范青少年溺水,宜“疏”不宜“堵”
|
|
发表于 2022-6-28 11:32:44
|阅读模式
防范青少年溺水,宜“疏”不宜“堵” 这段时间,国内大部分地区连逢高温天气。多地媒体又陆续曝出青少年溺亡的消息,令人心情沉重。应该说,为了防止此类意外发生,各地宣传力度不可谓不大,安全教育不可谓不多,可是,为什么悲剧还是会年年层出不穷?
最直观的原因,有些地方的宣传、教育及防范举措,可能过于偏重于成人视角、秉持成人思维,忽略了孩子们的天性与认知程度、理解范围。可能,相关部门与媒体已经反复宣传了,学校加强教育了,家长也再三提醒了,但大人们苦口婆心的提醒与劝诫又何止这一桩事情?对有些孩子而言,本来就觉得大人的“唠叨”已经够多了,又怎会对此入脑入心?对于很多水域“水深危险,谨防溺水”之类的警示标牌,孩子们也许没看到,即便看到了,他们是否又能感知到这几个平常而又平淡的标语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意味着什么?类似这样的标牌又能否挡住高温下孩子们对“清凉世界”与玩耍嬉戏的极大向往?
防止青少年溺亡现象,其实是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有很多需要完善的流程与环节。重点排查危险水域、重点关注学生群体与留守儿童、重点做好青少年心灵疏导和暑期生活引导等等自不必说,还有就是既然靠“堵”无法有效杜绝青少年溺水事故,那还不如干脆想方设法去“疏”。你看,孩子不是喜欢玩水吗?那就让他们玩好了!前提是,由大人主动“带”他们去,并在安全保障上下足功夫!
比如,可否多建一些能让孩子安全玩水、放心游泳的场所?目前,很多地方仅靠少量经营类的游泳场馆,满足不了孩子们的需求,不但门票贵,有时人多得像“煮饺子”。所以一些街道、社区要加大公共泳池的投建力度,新开发的楼盘要将配备游泳场所作为准入条件。同时,对于乡村一些水质好的天然水域,在不影响环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酌情利用,改造为适合青少年且相对安全规范的游泳场所;没有天然条件的村组,建造简易、安全、实用的游泳池,成本其实并不高,更应该是新农村建设与城乡均衡发展的一项必备硬件和检验标准才对。
再比如,孩子既然“玩性”不泯,为何不能帮助他们提高“水性”呢?多数在农村长大的成年人也许都还记得,那个时候,农村的小伙伴有哪个不会游泳扎猛子?可如今的孩子呢,十有八九是个“旱鸭子”,就算在泳池里扑腾出个“三脚猫”,真遇到险情时,压根不管用。去年国内个别城市遭遇罕见暴雨,一些成年人都未能幸免于难,遑论孩子们?有的家长不惜一掷千金帮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却很少有人让孩子学习游泳技能的。一些学校的体育课都沦为“花架子”,却很少开设游泳训练课。据悉,海南省早在2017年就把中小学普及游泳教育作为“一把手”工程全面推进,这样的做法,就很值得其他地方学习。因为普及游泳教育不但能自救,还能救人,理应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堂必修课。
按照相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有5.7万人死于溺水,少年儿童溺亡人数占总数的56%。这样的数据,足以让我们忧心。一些地方不能一到暑期就满足于“四季歌”或例行公事一般的“廉价提醒”,而应拿出行之有效的各类行动,将之当成民生实事与民心工程来办,不仅事关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更体现出一个城市的治理水平如何,同时也是一种对生命的负责与担当所在!(中国徐州网 张瑞 思考)
|
|
|
|
|
|
|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