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奇:别让农民不食人间烟火 乡知乡见 2022-08-15 23:44 发表于北京 刘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中国农经学会副会长 乡村治理从整治环境入手,抓住了问题的关键。环境是一个地方的脸面,一乡一村、一家一户,如果环境脏乱差,不要说与现代文明接轨,连古人的传统都没有继承发扬好。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这是先辈们代代相传的每日必修课。眼下,一场旨在提高农民生活品质的环境治理风暴正席卷全国,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成效大显。但一些地方脱离现实,为环境而环境,不顾农民的生产生活,强推一些高大上的做法,农民对此很反感,社会上也颇多微辞。
“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这本是农民祖祖辈辈形成的一种生产生活模式。它的最大好处就是农民利用零碎的空闲时间,就近解决自给自足的生活需求。但一些地方却只让种植花草,不许种瓜种豆。农民大把的闲散零碎时间被浪费,却还要花钱去集镇上买各种蔬菜,既要花钱,又不方便。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想必陶渊明东篱的篱笆一定是一些废弃的竹木柴草所编,废物利用,整洁美观,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对那一道篱笆无限倾情。而当下,一些地方对村民院落的篱笆有明确要求,不得使用那些竹木柴草,有碍观瞻,必须使用漆成白色的木条或塑料片。一边是可以利用却不让利用、又无处堆放的废弃物,一边却又要花钱购买别的东西,农民只有叹气摇头。
鸡鸭鹅成群,猪牛羊成圈,曾是体现农民富裕之家的写照,而今的乡村再也见不到这种景象。为了环境,禁养家禽家畜已成了普遍的乡村规则。
从生活方式看,农民的肉蛋奶需求就是来自这些自己喂养的禽畜,不让养,农民便断了食用的方便和廉价。
从生产方式看,植物是生产者,禽畜和人是消费者,人以消费种子果实为主,禽畜以消费茎叶为主,然后人禽畜粪便再还田作为下一轮生产的肥料,这是一个大自然安排的生态循环规律,没有家家户户养殖禽畜的消费,便打破了这一自然规律。集中养殖是适应现代化工厂化生产的新方式,问题是集中养殖后的粪肥到不了家家户户的田里。化肥农药猛上,土壤质量下降,农产品再无法优质。
联合国世卫组织把厕所定义为:“人类最廉价的医药”,厕所改造对于改善卫生条件、提高人的健康水平尤其重要,但必须根据客观条件,以科学适用的方法予以改造,一些吃水像吃油的地方也要求装抽水马桶,一些冬天长达半年滴水成冰的地方也装抽水马桶,这就脱离了实际。即便用水充足的地方,农民也心疼用水,他们幽默地说:早晨起来一泡尿,马桶一按,一角钱没了。
桃李杏柿枣梅樱,绕村四季花果香。一般农家房前屋后都要栽植多种果树,一是自用方便,二是美化环境。但一些地方却要求整齐划一,要么全村都种常青树,要么全村都种栽一种果树,农民没有选择权,不仅造成景观单调乏味,也使人们多品种多口味的水果需求化为泡影,即采即食,新鲜方便的生活方式烟消云散。
袅袅炊烟,依依乡情。炊烟是乡村的独特景观,一曲经典的《又见炊烟》,勾起无数人的乡恋乡情。但凡人居处,皆有炊烟起,有炊烟就有熟食,而吃熟食是人和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
进入农业文明以来,人们以农作物秸秆烧煮食物,然后把焚烧后的灰烬还田做肥料已成习俗。这是处理农作物秸秆除喂养牲畜之外的第二条途径,这种生活方式造成的空气污染,比起压茬秸秆无处堆放带来的环境污染可谓微乎其微。而今一些地方却下令不准烧柴草,只准烧天然气。农民说,这真是不食人间烟火,要成仙了!
改善人居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农民拍手称快,但好事一定得办好。上述种种,究其原因,大体有四个方面:
一是脱离实际的城市思维。
制度设计者久居城市,不了解乡村,只以城市人的视角和思维考虑问题,他们不懂得农民和市民不一样。
从生活空间看,农民的家里需要放置如铁锹、水桶、绳索、扁担等一些随时备用的简单农具和临时堆放刚刚收打下的农产品,大多数人家还要放置如机动三轮等小型农机具,而市民不需要这些,上班一个皮包、一台电脑即可。
从生活方式看,市民随时可到遍布市区的超市采买生活用品,但农村各种配套服务设施还很不完善,即便服务齐全,就目前农民的收入水平看,也无力承担超出支付能力范围的费用。对于有些日常消费的生活必需品,如瓜果蔬菜,大多还是在庭院附近自己种植,这样既能利用闲散时间,又可全家男女老少人人参与;既采摘食用方便,又不需额外花钱购买;既能即食即采,吃得新鲜,又无农药化肥污水浇灌之忧,安全放心。
他们不知道农业和工业不一样,工业有固定的车间厂房,有完善的管理标准,有稳定的产品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对象就是广阔无垠的大地,与泥土打交道,旱涝冰虫,风霜雨雪,都可能随时降临。更何况农产品生产是一个活的生命体,不能像工业品那样可以搬移,可以倒序,可以间断,还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两个约束,它的产品也不能像工业品那样可以分段分拆、分别检测,农业生产所有环节的努力,都只能体现在最终一次性显现的产品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