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 P7 b- K# T
昨天下午,项王故里八角楼城市会客厅的读书分享会上,有幸认识张士真先生。张老喜爱读书,且感悟之多、至深。加微信后,获其佳作一篇。此文尝试文言体习作,谦云多有不妥,敬祈斧正。斧正不敢,赐教甚喜。这是一篇以读书感悟为主题的深度好文,特转发分享。 读书感悟 文:张士真 读书,余终生至爱,庶几于痴;七秩之后,愈甚焉。今回顾近七十年读书历程,感悟良多。 予幼时,初入私塾,跪拜先师,幸蒙亲炙,受益匪浅。二年后转公立学堂。值舞勺少年,正谓渴求知识之纪,奈因家贫,迫于生计,不得已中途辍学。早涉尘世,执器谋生。然天性好学,却无资置书以观。每于奉职之暇频顾图书馆,或假于他人,或节衣缩食逛书店、淘书摊,偶得心仪一书便欣喜若狂,秉烛夜读。如饥汉遇食,狼吞虎咽,不及咀嚼,盲目涉猎,随遇而观。加之少年懵懂,不解个中深味。随着年齿渐长,为恪尽职守而攻读专著,掌一技之能为谋生手段,惟爱文史哲经。 吾回顾阅读历程,从不择精芜、兼收并蓄,到逐渐觉醒,始懂选择,有所扬弃。继而立其旨、守其志、升其品、善其策。 数十年惜时如金,不敢挥霍,积零为整,统筹安排,力脱俗务缠绕,屏蔽无谓应酬。乐于寂寞,甘于孤独,苦其心志,青灯自守,渐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书消得人憔悴”之境。其阅读旨趣素尚厌浅恶薄、嫌粗鄙俗,视精神垃圾于不屑。深明“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之理。而面对经典佳作、圣哲大师,即肃然起敬,顿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如大师亲炙,亦如海滩拾贝、艺苑掇英,含英咀华、甘之若饴。平生孜求为底蕴丰厚、思想深湛、精神高蹈、胸襟闳阔之士。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子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余古稀之后,春秋益高,渐觉视力日衰,记忆减退,精力受限,然求知欲日炽。自觉来日无多而倍珍日晷,故不再博观泛览,决意摒弃杂说浅文,以只争朝夕之精神,专注品读经典佳作。尝鼎一脔,萃取精华,致力厚积,以修身养德,简练人生。 夫感悟之深,见以下几点: 其一、贵在诚心。古人云:“心诚则灵”、“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诚心,乃阅读内在动力,唯诚心方能直抵“学而不厌”之境界,非他人督促,外力施压所能奏效耳。希冀学有所成,唯将阅读当已生活之方式,须臾不可离也。 其二、贵在恒心。古人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绳锯木断,铁杵磨针,日久见功。一曝十寒,将一无所获,徒废生命而已。 其三、贵在用心。读书既用眼、用手、用脑,更重用心。惟尊崇知识,对学问永怀虔敬之心,赤子之趣,深钻 其究,务求弄懂真通,撮其要、明其旨、解其义。不拘泥寻章摘句,而做好字外功夫。将书本知识化为已之学识。 其四、贵在虚心。而对经典佳作,总如面对烟波浩淼之深海大洋,遥不可及。每读华章佳句,妙思奇想,心意会之,或掩卷沉思,或拍案叫绝,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方觉才疏学浅,自惭形秽。省思予阅读时之浮光掠影,浅尝辄止,一知半解,得之皮毛,未见其髓。诚如古希腊圣哲苏格拉底所云:“吾知己不知”,实为感同身受。未知事物浩如烟海,漫无涯际,付一生之力而不可穷尽。至今深明:虚怀若谷,方能容得天下真知之至理。 积近七十年读书之体悟,余窃以为读书谓之福,乃精神盛宴,乐享其中。 启示:今夫人阅读史,盖为思想成长史、精神发育史,更谓人所为人之圭臬。 皓首穷经、自得其乐、生命不息,阅读不止,此则平生所愿也。 二0二0年九月二十日 注:先师,王姓,名瑞峰,早年出家为僧,潜心修行,功德深厚。解放后,返家兴办私塾,谓“育英学堂”。近耄耋之年,鹤发童颜,仙风道骨,学识渊博,手工精湛,书法犹绝。其弟子众多,桃李天下;晚生望之俨然,触之亦温。 余昔受学于先师膝下,循循善诱、耳提面命,遂养成嗜读之习。时隔六十五年,谨奉此文,遥祭先师,以感荷师恩矣。
. J5 a* F' b5 I! u, q/ G, p3 J9 h7 {+ y, |; N! q: R
% x" v6 `2 l4 X$ r
5 `0 X- ?% O" c' ~! W' ^, r! M# [0 n( T
% X& W, K" H* b0 U ]! P8 a- J
# [ j9 H) l# e) W: ?
3 n/ g4 l5 K. f7 V8 z, z. x3 ]& y" Q# p0 L' Y& A7 Q" I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