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评媒 于 2023-7-24 14:05 编辑 & f7 g" x S) D
" n7 y, H* T9 [) W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在淮安揭晓,七部作品获奖,其中两部为淮安题材或作者 $ F) R# x; m. G3 E% w/ r. u x
7月23日,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在江苏淮安颁出。本届共有七部作品获奖,分别为叶舟的《凉州十八拍》、东西的《回响》、王跃文的《家山》、关仁山的《白洋淀上》、庞贝的《乌江引》这五部全国性作品。 淮安题材或淮安籍作家韩青辰的《中国少年》和季玉的《源乡》两部作品榜上有名。 为纪念和弘扬吴承恩的文学成就,促进长篇小说创作的持久繁荣,吴承恩长篇小说奖由淮安区委、区政府于2016年设立并主办,《人民文学》杂志社和江苏省作家协会为学术支持单位,每两年一届。截至目前,该奖已产生27部获奖作品,其中首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者陈彦的作品《主角》、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获奖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获评茅盾文学奖,并被搬上屏幕。 本届评委会由吴义勤、阎晶明担任主任,汪政、李舫、贾梦玮、王国平、张晓琴担任评委。评委会认为,《凉州十八拍》倾情书写以凉州为中心的河西走廊近半个世纪的壮阔历史,充盈着强大的历史张力和文化张力,自然地体现出中国式现代审美的魅力;《回响》以案件推理带动情感拷问的双线并进结构,提供了观察世道人心的独特角度,完成了对当下生活及其精神疑难深刻而艺术的表达;《家山》举重若轻,凝练与繁复兼具,清晰与混沌共存,彰显传统之美的同时散发出浓郁的现代性气息,民间的底色上透着书卷气与精神关怀;《白洋淀上》史诗性展现百年白洋淀的行进历程,艺术再现白洋淀人的精神转变和灵魂新生,呈现出现实主义美学的独特观察和精神品格;《乌江引》以原创性的叙事形式为难以虚构的题材拓展出文学想象的巨大空间,凭借诸多方面的创新,成为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文学性标高之作。 再看两部淮安题材或淮安籍作家作品,《中国少年》是在纸上为新安旅行团竖立起的纪念碑,既不拘泥于历史,又不为现实生活所囿,以一出戏为勾连,让两者神气贯能,形成饱满张力。《源乡》既写出了大传统不可抗拒的力量,也写出了家族、风土与民间文化等小传统坚韧而持久的影响,透出乡土中国的活力。 韩青辰《中国少年》 《中国少年》是在纸上为新安旅行团竖立起的纪念碑。它是一部历史之书,又是一部现实之书,更是一部传承之书。小说是新时代“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动呈现,是新时代的“教学做合一”。作品既不拘泥于历史,又不为现实生活所囿,而是举重若轻,以一出戏为勾连,让两者神气贯能,形成了饱满的张力。小说双线并置,让“新旅”的故事与学“新旅”的故事交叉向前。在叙事话语上,既有小说的虚构,又有历史的纪实,既有成年人的书写,又有儿童作文的仿写,文学、史料、笔记、文体,组成了“新旅”传承的大合唱。有鉴于此,特授予韩青辰女士作品《中国少年》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 季玉《源乡》 季玉凭借多年的文学积累和乡土经验,以中国当代农村几十年的变革为背景,书写了苏北平原翻天覆地的变迁,刻画了几代人在这片土地上奋斗、耕耘、繁衍的历史。作品不仅写出了大传统不可抗拒的力量,同时也写出了家族、风土与民间文化等小传统坚韧而持久的影响。它是中国乡村几十年的政治图景、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态的真实写照。尤其是小说塑造出的性格鲜明的青年人物形象,彰显了乡土中国的活力,正是他们坚定的理想信念与不屈不挠的担当作为,使这块热土如此地神奇而丰饶。有鉴于此,特授予季玉女士作品《源乡》第四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转摘编自今日头条) 1 x" ]- O& s& 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