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文学楚霸文学
关注: 1贴子:1631 排名: 9 
0 回复贴,136730 次查看
<返回列表

[原创首发] 一代诗王、带着遗憾和不舍永远地长眠于这伊水之畔

发表于 2023-8-17 07:38:52 |阅读模式
640 (1).jpg

3 D; V: v( c' \& w5 e: c& ]$ b
一代诗王、带着遗憾和不舍永远地长眠于这伊水之畔
, V5 y& n( d9 ]$ i$ q8 j2 ~
文/丁厚银
2 E/ k* ~- E0 y" x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作为中国十三朝古都的洛阳,历来都是游客打卡的必选之地。赏牡丹、看石窟,品水席,曾是多少人的梦想。
! N, ~9 |! X( h' g, S; v 盛夏时节,我和朋友一起,满怀憧憬和期待,踏上了久违的中原之旅。为的就是与龙门石窟来一次亲密地接触。其实,我到龙门石窟除了目睹那精美的石刻艺术外,还有一个愿望就是能去拜谒一下坐落于伊水河畔龙门石窟的东山上被称为诗王的大唐诗人白居易的墓塚白园。
- w$ \% R) l6 X4 P  N% I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杜甫并称唐代三大诗人。年少时曾随家人来到距离我们很近的安徽宿州符离集,并在那里生活了二十二年。在其所写的诗词中,有50多首是与符离集有关的,如《重到毓村宅有感》《西原晚望》《汴河路有感》《自余杭归宿淮口作》《隋堤柳》……,其中《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更是众人皆知。他的那首《长相思》“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作者借汴水、泗水蜿蜒曲折地流,表达了闺中少妇,月夜倚楼眺望,思念久别未归丈夫的无限深情。  |& O- ]& n) N, p/ s
白居易在符离集的生活经历以及与陈湘灵爱恋影响了他的一生,从11岁结识湘灵,33岁举家搬离符离集,其后又分别于40岁、44岁、53岁、60岁多次往返符离集,寻找湘灵,足见痴情,却始终未能结成连理,成为终生遗憾。家中虽然养了33个家妓,却再也没有谁能像湘灵一样,令他怦然心动。唯一的妻子杨氏也是他在37岁的时候,在母亲的要求下迎娶的,但也是同床异梦。他流传下来诗词中有很多首都是为湘灵而写,其中19岁时初恋懵懂他写下了饱含情愫的《邻女》“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后来,因为母亲的阻拦,未能与湘灵成婚,心中郁闷。35岁时写下了一首足以压倒全唐的叙事诗《长恨歌》,表面上看写的是李隆基、杨玉环的爱情,却少有人知道,他是在借李、杨之事,述说自己抱憾一生的相思。“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句话,他最开始是说给他的湘灵听的……" c5 J8 M" i% R1 q8 M
晚年的白居易从大和三年(829)春开始在洛阳任职,直到会昌六年(846)去世,其间从未离开过洛阳,且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龙门度过的。早在大和六年,白居易60岁时,他用为好友元稹所写祭文得到的酬金,重修了香山寺,并把自己的创作成果置于香山寺的藏经堂中。晚年结交洛中遗老,在履道里第举行“七老会”。同年夏,以七老合僧如满、李元爽,画成“九老图”。
( W5 B( F+ E# T/ p3 l, @* T) E5 K; z
2 o0 H( p, `# ~7 I
f 除了纵情于龙门的山水之间,白居易还时刻关注人民的疾苦,在龙门东西两山夹峙的伊水中,原有“八节滩”“九峭石”两处险滩,礁石遍布,水势湍急,经常造成船毁人亡的悲剧。会昌四年(844),73岁的白居易倾注家财,亲自领导开凿了这两处险滩,保证了过往行舟的安全,事成后作诗《开龙门八节石滩诗二首并序》留念,表达了自己为民造福的欣慰之情,也反映出他“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观。
1 w0 ~) e8 o5 U( a$ q1 [ 会昌六年(846)八月十四日,白居易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香山,享年75岁。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此诗可作为白居易一生的概括。
+ \0 z# p4 J5 H; D 八月流火,洛阳牡丹已谢。我们到达洛阳后,按照白居易“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的指引,直奔龙门,在游历完西山的龙门石窟那精美的石刻,瞻仰完卢舍那大佛慈祥庄严的容颜后,从龙门桥跨过伊河,直奔左侧的白园的大门。白园依山而建,峰翠水碧,秀丽古雅,进门直行,但见路转峰回,林木森森;山泉叮咚,池水清碧,幽雅至极,据说当初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白居易的《闲居自题》“门前有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馀步。”
" Z5 ^0 x- v& o# Q( o1 z7 k 漫步拾级而上,山腰有亭,名曰“听伊”,此亭系白居易晚年与其好友元稹、刘禹锡等对弈、饮酒、品茗、论诗之处。由听伊亭而上,在危岩翠柏中有一古朴典雅之阁庐,题额“乐天堂”,旁有楹联:“西湖筑白堤龙门开八滩倡乐府诗讽喻志在兼济天下;履道凿园池香山卧石楼援丝竹赋青山乐于独善其身。”堂内汉白玉雕成的白居易,素衣鸠杖,栩栩如生,有飘然欲仙之态。  W3 m9 m+ t! s* Y$ f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不愧“诗魔”和“诗王”之称。他一生的诗歌大致可以分为四类:讽喻诗、闲适诗、感受诗和杂律诗。代表诗作有《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等,其许多诗词歌赋被列入《唐诗三百首》,以供后人学习和背诵。
640.jpg

! H! O5 h9 ^  h8 g& ~白居易的讽喻诗志在“兼济”,与社会政治紧密关联,多写得意激气烈。他的一生曾留下许多抨击朝政、针砭时弊、关注民生的诗句和荡漾人寰的不朽的诗魂——诸如《琵琶行》《卖炭翁》《上阳白发人》《长恨歌》……闲适诗则意在“独善”,“知足保和,吟玩性情”,从而表现出淡泊平和,闲怡悠然的情调。代表诗作有《不如来饮酒其七》“相争两蜗角,所得一牛毛。”《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垆。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池上篇》“识分知足,外无求焉。”《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f 出了乐天堂朝右拾级而上,即琵琶峰顶。在翠柏丛中,有砖砌矮墙围成圆形的墓丘,即白居易长眠之地。圆形土墓堆得很大,有两间房屋之阔。墓顶土堆,酷似穹庐,芳草萋萋,小花束束。墓前立有一高大石碑,上刻“唐少傅白公墓”六个行书大字。整个墓区翠柏葱郁,奇花飘香,冢上芳草萋萋,清烟半掩,冢边一棵不知名的野花寂寞地从碑后探出头来,与游人诉说着什么……
5 q  k- J, @* A; g0 ]; `3 s) N; X 登高望墓,形似琵琶,白墓所在之丘为“琴箱”,其东南是长长的松柏修竹掩映芳草铺地的墓道,四周圈围齐整的冬青,翠绿色的草地中央,三根“琴弦”清晰可见,此即为琵琶的“曲颈”。诗人精通韵律,又作有千古传颂的《琵琶行》,此山形势赋意精当、此墓葬此龙门之地,必有堪舆高人踏勘点化——自然是白老先生长眠的最佳之处了。由墓道向左、下至峰腰平缓处,即古雅的九曲回廊,廊壁尽嵌现代诗人墨客吟咏的诗作以及白居易《琵琶行》全文石刻。在墓右侧,有巨石卧碑。刻有《醉吟先生传》,碑重24吨,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石书。静立山石之上,给人以深思明世之感。7 N" e' r' n, Z* @
白居易的一生不仅留下了3840多首诗歌,还提出一整套诗歌理论。从真、善、美统一的基点出发,有主有次地说明了文学作品与社会现实、文学的形式与内容及作家的主观与客观一系列的关系问题。
7 m4 j  Y# H! f, t: S 他认为诗歌的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必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他继承了《诗经》以来的比兴美刺传统,重视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强调诗歌揭露、批评政治弊端的功能。他在诗歌表现方法上提出一系列原则。《与元九书》中他提出了著名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7 Z! w, S/ Z+ E4 z+ k
站在乐天堂前,可深切回味诗人原作门前长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馀步的内涵。诗廊立石38块是中外名家书写,行、草、篆、隶齐全,既可以欣赏白居易的名作,也可以领略书法艺术之美。日本书法廊是为中日书法交流而建,多为当代日本书法名家之作。  ! C, _+ d: v$ s4 R
一代诗王、带着遗憾和不舍永远地长眠于这伊水之畔,远离了尘世的险恶和喧嚣,陪伴他的只有荒野枯茅、更漏寒蝉、晨钟暮鼓、日日梵音。辉煌的盛唐,盛不下他一颗赤诚的报国心、一片幽幽的哀民情。“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在这幽然空寂的山水中,诗人悟到了禅宗的底蕴。他留下的千古名篇,则成为其生命的延续,透过它们,仿佛就能触碰到诗人的内心,感受到他跳动的脉搏。这些永生的文字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和普通百姓……

" T) S2 ?$ R5 z! k* Z  V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