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视点楚霸视点
关注: 2贴子:6957 排名: 20 
0 回复贴,23407 次查看
<返回列表

[楚霸关注] 关注:宿迁城第一家照相馆——水华轩照相馆

发表于 2024-2-21 22:50:16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宿新.闻 于 2024-2-21 22:53 编辑

宿迁城第一家照相馆——水华轩照相馆

640.jpg

人们好奇地围观照相机

01
水华轩照相馆的创立

我父亲于1867年生于广东中山县(原名香山县)。1885年跟随一位老师傅学习油画画像,从广东到福建、上海、镇江、扬州等地,沿途以油画人像为生。在扬州结识一位广东同乡,在上海学习了照相技术。1896年由扬州到淮阴,为淮阴道台的父母画了两幅挂像,得了二百两银子,购来一架照相机及冲洗用具,开始照相。1906年,淮阴道台介绍我父亲到徐州去画像,途经宿迁,因无川资,就在宿迁火神街上一个客栈里住下,挂起“水华轩照相馆”的招牌,从这个时候起宿迁城里才有第一家照相馆。可是,照相招牌挂出好多天,也无人问津,眼看就要断炊。适逢有个姓陆的,住小南城门外,把我父亲找到他家里,为他全家照相。从此,照相馆里才有一点生意。后来,我父亲逐渐结识了几个朋友,他们帮助我父亲另找一个地点,在小南门内郭氏祠堂里,并帮助解决建馆和生活上的困难,这所照相馆才算稳定下来。

640 (1).jpg

水华轩创办人郑耀庭

随着社会的进步,照相的人也逐步增多,我父亲认为生活尚可维持,所以也就不再去徐州而在宿迁落户了。在宿迁落户之后,我父亲和母亲结了婚,先后生我们四个姐妹和四个兄弟,都以照相为业。直至1966年3月,我父亲才因病去世,享年99岁。由于我父亲是宿迁照相事业的创始人,所以至今人们还都说我父亲是宿迁照相事业的“鼻祖”。

640 (2).jpg

1951年进入水华轩照相馆当学徒的柏春老人

02
照相技术的改进与提高
关于照相技术的改进与提高,是迅速而有趣的。在我父亲刚到宿迁照相时,是很复杂的初级制作方法。如有人来照相,临时把感光剂现配现涂在一块玻璃上,然后拍照,随照随冲洗出底片;等底片干了,再用感光纸进行晒相。所谓“晒相”,就是把感光纸和底片相对后,在日光下曝晒,然后通过冲洗烘干,成为一张相片,如果是阴天,就不能晒成照片了。

在照相时,照相人坐在像理发椅子差不多的一种椅子上,椅子上端安装一个放头的卡子,把头卡住。因为感光时间较长,约需二、三分钟,恐怕头部摇动,影响照片质量。由此可见,照相是很不容易的。此外,我们用的感光材料全部依靠进口,价钱很高,所以生意很少。到了二十世纪20年代,英国创制干板,美国制造了爱素纸,感光比湿板快了好几倍,冲洗也有了改进,业务量也就有所增加了。在解放前,我国照相材料均依靠进口,所以技术的改进与事业的发展都不快。解放后,我国开始有了感光厂制造底片相纸:在50年代,上海、广州、厦门、天津都开设了制造底片相纸厂;60年代,我省的无锡、常州也有了感光厂,山东的青岛、河北的保定等地先后也开设了感光厂;同时,上海、北京更开始有了天然彩色照相。1974年我在马陵公园照相馆,到苏州、上海、青岛等地去学习彩色照相,曾于1975年开始对外营业。后来,由于操作手续繁复,材料特贵,又没有掌握这方面的技术,因而中断了一个时期。

1980年以后,彩色照相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原来冲洗底片需要65分钟才能完成任务,现在只需12分钟;过去洗一张彩色照片,需要45分钟,现在只需要9分钟,而且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我们宿迁从1981年正式开展彩色照相工作。1983年,世界上最先进的彩色一步成像,只要一分钟就可以得到一张不用冲洗的彩色照片。宿迁西郊照相馆已开始营业。不过,这种先进的彩色照相材料,是依靠美国、日本进口,成本较高,售价约四元一张,因此业务量很小。当时,我国也正在研究,已有了初步成果,一旦国产普及,价格上要低得多,到那时彩照才有可能普及。总的来讲,照相历史不过一百多年,技术的改进与提高的速度是很快的,也是日新月异的。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努力钻研,不断改进,跟随着时代的发展,大踏步地前进。
03 多灾多难的宿迁照相事业
宿迁照相事业的成长与发展,其道路不是平坦的,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多灾多难的。首先是军阀政府对我父亲的迫害。据父亲说,1916年,袁世凯梦想做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对革命党人进行大搜捕。当时我父亲因与孙中山先生同乡,也被宿迁县衙当作革命党人捉拿入狱。我家的左邻右舍及所有亲朋,手持大香集中到县衙去哀求,都说我父亲是好人。但没有求下来,相反却被押解到东海军阀白宝山部,眼看就要屈打成招,审判定罪。适巧,这时有个宿迁县人名叫胡石侬,在白宝山部下当一名文书,当时由他担保,并且也因查无实据所以才被释放回宿。否则,宿迁的照相事业可能有夭折。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时,我父亲写了这样一副挽联来吊唁孙中山先生:“只因切近同乡我几牵连党祸,尚未完成革命天胡不假公年?”

其次是封建思想的阻挠。当初,照片修底的方法是用涂红办法,就是把底片上凡是有皮肤的地方都涂上红颜色,目的是使晒出的照片干净漂亮一些。可是当时的群众缺乏这种科学知识,谣传照相会把人的血脉吸去。有时小孩子来照相,碰巧回家发生感冒,其家长会误认为是照相照来的病,有的竟于晚上打着灯笼,抱着孩子到照相的地方叫魂。这种封建迷信思想的谣传,吓得人们多不敢来照相。

再次是国民党反动政府和日寇对照相事业的摧残。1936年,国民党政府对乡下农民的私人枪支发枪证,枪证上要贴本人照片,我们照相的同业人员都认为这是一笔可观的生意。不料,当时的反动政府把城内照相的水华轩、凌云阁、光华、马陵、兄弟等照相馆召集在一起进行开标,就是谁家最便宜,就由谁家照。当时光华每份1角,凌云阁每份9分,兄弟、马陵每份为8分,我们水华轩为7分,于是我家就担任了这次照相任务。没想到我家随他们出发照相时,每份还得提2分钱给他们作办公费,我们只得5分钱,而成本就值5分,不照还不行。因之,我家去两个人,连照加洗共计三个多月,未挣一个钱回来。

640 (3).jpg

水华轩旧址

1940年,日本鬼子占领宿迁,要求所有黎民百姓都要办良民证,良民证上都要贴照片,按理说照相馆又来了一笔生意。可是日本特务及警察机关横行霸道,我们每照一个人,必须给他们三分之一的提头,我们落一番大忙,却苦不到钱。特别是不仅特务照相从不给钱,而且日本宪兵对每次照的相片都要验收,在验收时,常把女子相片扣下。为了减少日本宪兵对女子相片的扣留,每次送相片时还得给翻译官送礼,否则相片很难拿回来。因此,照相事业在日寇的统治下受到更大的摧残。
04 照相事业的飞速发展
       在旧社会里的种种灾难,并没有完全阻碍宿迁照相事业的发展,仅仅放慢了发展速度;直到解放后,我县的照相事业在党的领导和关怀下才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宿迁的照相业,起初只有我一家创办的水华轩照相馆,1936年又增设了凌云阁、光华、马陵、兄弟等四个照相馆。到了40年代,由于照相材料的进步,操作程序日益简便,冲洗时间缩短,干照相的人也多了,所以宿迁城内又开办了天真、新光、胜利等照相馆。总计在四十多年漫长的旧社会里,宿迁城内的照相馆已由一家发展到九家。

解放后,有的照相馆已改为别的行业,其余的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联营起来,定名为艺群照相馆。1973年马陵公园照相馆成立,并开始进行风景照相。除这两个国营照相馆外,以后又开办了集体和个体经营的西郊、大桥、青春等照相馆。全县29个公社(即乡镇),每个公社都有了照相馆;另外还有个体户散跑流动照相者约二三十人。几年时间,全县照相营业额约为15万元。充分反映了宿迁县工农业生产的发达,人民生活的提高。

640 (4).jpg

马陵公园照相馆拍摄的全家福

1983年4月,宿迁县成立摄影科研协会,并举办了一期技术培训班,为各厂矿、部队、农科各方面培养摄影人才,以便更好地发展摄影事业,积极地为“四化”建设服务。(郑陶宾)文章来源:宿迁史志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