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视点楚霸视点
关注: 2贴子:6957 排名: 20 
0 回复贴,20794 次查看
<返回列表

[楚霸关注] 宿迁原来是山城,后来演绎缥缈中;

发表于 2024-2-25 21:22:24 |阅读模式
宿迁原来是山城,后来演绎缥缈中;
自古地壳多变化,马陵蜿蜒湖水葱!
有明代诗人何九洲写诗为证----
“春风吹暖到山城,宿预池开鉴水清,
霜雪不侵原上草,至今传得早春名。”
  每当人们诵读此诗时,大多都对现如今难寻“山城”的踪迹而感到疑惑。山在哪里?城又在何处?难道是诗人虚构的吗?笔者也曾对此产生过一连串的疑问,但是由于近几年先后多次参与宿迁城市考古,通过一个个考古数据的积累,结合《方志》的记载,宿迁“山城”之迷渐渐浮出水面。
  史料所载宿迁原来的自然环境为众水所聚之地,境内有大小湖泊二十余个,目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有10余个,如侍丘湖、仓基湖、白鹿湖、雷家湖、潼沟湖、埠子湖、诸葛湖、丁家湖、巴头湖、黄龙湖等。另有泗水、濉水、汴水、沂水、白洋河、皂河、小河等数条纵横交错的河流。其中源于山东之泗水汇集诸水南流入淮,堪称水网密布,土地肥沃,人们安居乐业。但天有不测风云,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将杜充为阻挡金兵追击,命士兵扒开卫州(今汲县)和滑州(今滑县)之间的黄河大堤。翻滚的黄水经济州(今巨野)金乡、单州(今单县)、鱼台和丰沛之地,涌入泗水,史称“夺泗入淮”。自此,这里水患连连。直至1855年黄水再次改道北徙,才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在这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善决、善淤之黄水每泛滥一次均留下大量泥沙。无数次地泛滥,无数次地淤积。湖泊被淤为平陆,平陆被大面积抬高。现存的骆马湖和泗水河道只因不断加高拦水大堤而成为高出地面的悬湖或悬河。黄河泛滥一方面淹没积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如秦代下相城(现义乌商贸城)、东晋宿预城(现郑楼镇古城居委会)、南宋宿迁城(现项王故里附近)均被埋于地下,成为神秘的地下之城。另一方面就是掩盖了原来的自然环境,低洼之处提升增高,使本来显山露水之自然环境变得面目全非。
  考古和史料均证明这里的山虽然是马陵之余脉,但至少高达百米,且峰峦叠翠:《明万历宿迁县志》载:“马陵山去旧治二里高十五丈,周廻二里。”县志所载高十五丈当折合五十米。说明作者看到的当时马陵山的高度约50米。笔者认为这并非是马陵山的原始高度。它的高度应远远不止50米,山为何变矮了?这里有必要搞清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那就是修志的时间。根据为该县志作序的时间推断,修志的时间应为万历五年,即公元1577年:所谓“万历五年丁丑菊月既望文林郎知宿迁县事南昌同宇喻文伟撰”。本文前段已经交代黄河夺泗夺淮的时间是公元1128年,而作者观察的时间是1577年。二者的时间差为449年。说明作者看到的马陵山是黄河流经宿迁449年后的现状,换一种说法也就是已经淤积449年后的宿迁。在这逝去的449年间泛土淤积究竟有多深?近年来考古勘探得知,现老城区的东部、南部、西部均有黄泛土堆积,堆积厚度深浅不等。2010年勘探的中远现代城建设工地(市人民医院南),泛土堆积厚度达26米。同年勘探的宏城都市建设工地(运河东侧) ,泛土堆积厚度达15米。2012年霸王举鼎建设工地勘探至25米深时泛土层尚未结束, 继续向下延伸。其后根据施工现场观测泛土堆积厚度将超过40米。估计泗水(现黄河)故道附近最深处可达百米以上。假如将淤积近百米的黄泛土剥去,现马陵山的高度应超过百米。
  黄水的入侵,迫使宿迁城屡屡北迁,最后“登”上马陵山。综合宿迁多部县志的记载,宿迁当时主要有两座城池,一是下相城,该城始建于公元前221年,因位于相水下游,故名下相县,地点在现义乌商贸城。二是宿预城,始建于公元405年,地点在原犰猶县址,现宿城区郑楼镇古城村。最先搬迁的是宿预城。该城因位于泗水下游屡遭水患。于唐代中叶被迫迁至原下相城址,自此宿预、下相共用一城。公元762年唐代宗李豫登基,避其讳改宿迁县。宋元之时,由于泗水河道逐渐成为黄河之主流,河床不断增高,每遇涨水,必有决堤。位于泗水(黄河)上游之下相城(后称宿迁城)终因无法抵挡黄水的威胁,不得不向马陵山靠近。《宿迁市志》载:宿迁县城“1275年易址于黄河东侧项羽故里附近。”《明万历宿迁县志》载:“灵杰山去旧治西北一里马陵之余脉也。”这里所说的旧治是相对于其后再次迁建新城而言的,实际上就是1275年所建之城。文中虽然尚未载明该城建于灵杰山上,但北距灵杰山仅一里,也就是500米,完全可以判断建在了灵杰山的南麓。此城最初未建城垣,至明正德六年知县邓时中“筑土城西阻运河之险高一丈七尺建四城楼,南曰临淮,北曰通泰,东曰镇海,西曰会洛。”
  但是无情的洪水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跟踪追击。在吞噬灵杰山的同时,渐渐向宿迁城逼近。至明代中晚期县城已被洪水冲垮多处。历代志书对此均有记载:《明万历宿迁县志》载“河岸湮圮,门废城颓”。《宿迁市志》载:宿迁城“时时受黄水威胁,至嘉靖、隆庆年间,民居半圮而入于河,县衙房舍也倒塌过半,且危及正事堂。”此时的县城已是满目疮痍,不得不再次搬迁。搬至何处?如何选址?到了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对宿迁当时的地形地貌进行合理化推测。马陵山西侧为滔滔黄水,东侧是已被淤为平陆的侍丘湖。再说马陵山,它的周围地面提升后,原来山高坡陡面积较小仅有“周廻二里”的山峰,由于泛土不断增高,一步步“爬”上了山坡,山体面积自然扩大了许多。此时,一方面具备了建城的条件,另一方面从当时的环境看这里是县城迁建的唯一选择。时任知县喻文伟带领一帮官僚观察后确定选址于此,明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破土动工。因当时的地形和地质情况都比较复杂,就地形而言:南北高差太大,东西也有一定落差;就地质而言:有的为原生山土,有的为淤积的泛土。为考虑城墙的坚固性,特建圆形城池,周长约4里,城高一丈五尺,底宽三丈,顶宽一丈。置城门三:东曰迎熙,西曰拱秀,南曰望淮,北未建城门建一亭曰览秀。城墙最初为土筑,公元1594年改为外包砖城,这是宿迁历史上第一座砖城。据老年人回忆,幸存下来的西城门1954年才被拆除考古也佐证了这一事实。如发现的南城墙就是压在淤积的泛土之上。东南角的城墙最低,与北城墙的高差约20米,显然是依山势而建。这应当就是诗人笔下的“山城”。■李庚善 杨文博 陆夏囡

说说宿迁这个城市的历史吧!宿迁市位于江苏北部淮水之阳。春秋时为钟吾子国,后宿国迁都于此。宿迁其中一部分的确后又从属于徐国。徐国开始建都在山东郯城附近,后迁都到泗洪半城镇。秦置下相等县。公元前113年,汉武帝封常山宪王少子刘商为泗水王,王都设于凌县,辖2.5万多户11.9万人,传五代六王,历时132年。西汉时废凌县设下相。历经东汉、西晋,至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公元405年),改下相县为宿豫县。南北朝、隋朝仍为宿豫县。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为避代宗李豫之讳,改宿豫县为宿迁县。境内先后设怀文县、潼阳县、桃源县和临淮郡。其后至宋、元、明、清时期各州屡有废替。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时期,运河以东为宿豫县,运河西一度属泗宿县,今晓店以北到今徐州新沂市新安镇为宿北县。1945年9月到1946年7月曾设宿迁市,属泗宿县。1946年6月,宿迁县(包括运东和运西)同宿北县新沂河以南地区,合为宿迁县,属淮阴专区。1970年属淮阴地区。1983年属淮阴市。1987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宿迁县,设立县级宿迁市。1996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县级宿迁市,设立地级宿迁市,辖沭阳县、泗阳县、泗洪县、宿城区和宿豫区。市政府所在地为宿城区。
  从宿迁人文特征上看,正因为分分合合,合合分分,区域内的口音和一些习惯也尽不相同。泗阳和淮安临近,口音和生活习惯更倾向淮安;沭阳与连云港接壤,口音和生活习惯更倾向连云港;宿豫、新沂、邳州、安徽泗县、睢宁、泗洪一带生活习惯更为接近一些。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宿迁得到更具体的体现。所以说要具体表现宿迁有别其他城市的特质,还真难以寻找。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不同人群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价值观念。宿迁在江苏板块属于不发达地区,苏南和苏北发展差距一直很大,所以江苏才多出两个城市,宿迁和泰州。就这两个新兴城市来说,宿迁的经济基础比泰州还差。地处苏北腹地,交通不如徐州和连云港,出行不便捷,与外界沟通相互交流,也受到限制。宿迁号称“酒乡”“花乡”,其实就是一个生态城市,从宿迁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发展潜力很大,虽然不能与苏南那些城市相比,但是可以与苏北城市还是有可以一较高低的资本。前面说到宿迁的历史和地理因素,宿迁可以与周边城市发展,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环境因素。
  宿迁区域有两湖——洪泽湖和骆马湖,两河——京杭大运河和古黄河,四季分明,温度适中,适合人居,并且这几年来,江苏对苏北城市大幅度扶持,宿迁进入快车道发展。多年来,宿迁一直号称是淮北江南。宿迁与淮安、连云港、徐州都有不错的旅游资源。徐州有山,宿迁有水,徐州有刘邦,宿迁有项羽。虽然徐州是五省通衢,但是宿迁也是生态城市。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虽然关于城市文化的理解多种多样,但一般来说其都可以划归为广义或狭义的一种。关于狭义和广义文化的理解,普遍认为广义的城市文化是城市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总和,几乎涵盖整个城市人类的所有生产、生活方式。不仅包括教育、科技、文学、艺术、体育、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居民素质、企业管理及政府形象等非物质实体, 而且还包括建筑艺术风格、街景美化、广场规划和设计、雕塑装饰、公共设施、环境卫生状况等物质实体。狭义的城市文化仅指指导城市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精神意识形态, 它主要包括教育、科技、语言文学、艺术等精神理念和精神产品。
城市文化的一般结构
  物质文化:建筑、道路、通讯设施、住宅、水源、各色商品、绿化环境等。
  制度文化:家庭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等。
  精神文化: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人所习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宿迁地处江淮地区,这里水旱灾害的频繁侵袭,所以老百姓有“好畜藏”的习惯。由于自然灾害和战乱情况,宿迁历史上人口流动非常快。文化不断变革,既接受江南一部分文化,也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影响。西楚,其俗剽轻,易发怒,地薄,寡於积聚。这也只是太史公个人片面之词,不足为信也。这些年来,不断加快经济文化建设,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宽敞的柏油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一座现代化城市正逐渐形成。
   在现代社会里,旅游经济也是一条可以撬动当地经济建设的杠杆,项王故里的规模一向很小,这次宿迁大兴土木进行扩建,一方面作为宿迁名胜的品牌,另外一方面可以作为我们宿迁市民休闲场所,也可以作为孩子历史学习基地。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文化印记、生活方式,而城市化进程,社会的发展,城市差异在消解,为了寻找每座城市曾经的文化印记,追溯哪些即将逝去的传统文化,并让他们能得以传承再生!
宿迁作为苏北地区一个比较贫困的城市,但是也有她悠久的历史,上古时代的徐国和钟吾国,以及是西楚霸王的故乡。虽然谈不上人文荟萃,也有上古之风。宿迁的文化旅游一直做得很不多,这不仅仅是钱的问题,而且还是政府方面对城市建设没有一套具体的方案。
宿迁有可能成为一个旅游城市,有湖泊风光(洪泽湖和骆马湖),也有田园风光,自从解放后,宿迁的旱田改造,种植水稻,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而且有灌溉系统,。有自己古街道(东大街),但是因为年久失修,被拆掉,着实可惜。也有名人故居(项王故里和朱瑞故里)。这里不仅有美酒(双沟和洋河),也有自己特色佳肴(猪头肉)。宿迁曾经是中运河段一个主要水运城市,乾隆下江南时候,曾经六次驻跸宿迁,宿迁被他誉为“第一江山春好处”。吴韵楚风本身就是江苏省的特质,宿迁作为江苏省一个省份,能拿吴韵引进城市建设中,也是明智的选择,为何这么说,因为宿迁四季分明,地处洼地,湖泊众多,本身就有江南风韵的本质,也正合乾隆帝所说“第一江山春好处”相印证,徽派建筑首当其冲。为何说要选择徽派建筑呢?徽派建筑[1]徽派建筑集徽州山川风景之灵气,融风俗文化之精华,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不论是村镇规划构思,还是平面及空间处理、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都充分体现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尤以民居祠堂牌坊最为典型,被誉为“徽州古建三绝”,为中外建筑界所重视和叹服。宿迁本身就是农业起步的城市,乡村气息比较浓,选择徽派建筑无异是妥当的。(作者:佚名)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