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中学:你让“洋服”迷了眼? ---由宿迁中学18 岁成人礼学生身穿西方学位服装引发讨论说开去 昨天,我就宿迁中学校长张德超,就学校举行18岁成人礼发表祝福语视频,发表了简单看法,我说--- “看了好多宿迁中学宣传视频。感觉每次张校长的眼睛总是和手中的稿子交流。就说‘从巴音布鲁克的土到巴音布鲁克的干’,我听一遍都会了,张校长竟看了两下。 纵观张校长的全频讲话,抬头和低头几乎是一个频率。是稿子不顺口还是事前未看稿子。” 最后我还调侃的说:“录视频的人也得给德超校长一个超凡形象! 朋友圈发后,熟人笑、生人闹;出于我对宿迁中学的爱,还是屏蔽了朋友圈。 可是,不到24小时,宿迁中学 18 岁成人礼,让学生身穿西方学位服装一事却引发了广泛讨论。司马南发声:“拒绝西式‘学位服’,让中华民族回归自信!”清华大学教授彭林指出,这是西方基督教的道袍演绎过来的,毕业生穿、连幼儿园也穿。司马南指出这是西方都不穿的东西,为何我们却热衷于穿它? 彭林教授也提出疑问, 这是为了博“出圈”,还是为了博“出财”?! 现在,姑且丢下张校长讲话谦逊“低头多”不说,就“道袍”视频被作为由头引发广泛热议上热搜,也够张德超“懊恼”了。 估计,宿迁市教育局也在想,宿迁中学今年还不知道清华、北大能上多少?在是否会有新的突破的关口,却让“道袍”抢眼,“咆哮”起来,感觉不可思议。 宿迁中学有句名言,集大成者“融通大成”。 热衷于穿西方的学位服装,也是对西方文化的一种片面认知,也不是宿迁中学的首创。但是把“随大流”的心态演绎成“融通大成”里,就是一种没有校本文化自信了。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但这种不加思考的照搬,就是缺少了理性和清醒,就是盲目跟风,就是迷失自我。同时,我们更应该审视这种现象背后所反映出的文化心态。宿迁中学要真是集大成,搞一场自己独特的18岁成人礼仪式,就不会有“道袍”风波之嫌了,也就有了“融通大成”的内涵了。 莫让“洋服”迷了眼。及时反省、及时止损,也是“亡羊补牢”的好做法。但是就司马南的““这是学校统一购买?还是家长自愿购买?”,彭林教授的“是为了博‘出圈’,还是为了博‘出财’?”我还要多说两句。 应该说,宿迁中学不差钱,若这“道袍”是采购来的,一年穿一次,放在哪里估计也不干净,中间还要拿出来晾晒一下、或是清洗一下,熨一下穿才舒服,也会增加成本的;若是家长购买,那是不自愿也是“自愿”,穿一次就丢了,也可惜。特别是幼儿园的孩子出园也穿“道袍”,还让家长交钱去拍出园纪念册、毕业纪念册,也是一笔“劳民伤财”,背后的利益多少有些“腐败”;既然是教育减负了,也应该给家长减负,现在人人都持好手机,谁家的孩子拍的不美,非要你学校弄个相册?我想,这才是一校之长应该关心的焦点问题。更是宿迁教育局关注的大问题。取消“老一套”,创新“毕业照”,宿迁教育应该走在前列。这一点,宿迁市自媒体委员会将会予以关注,看看哪家学校还在搞形式主义。 评媒视角:“出圈”是把双刃剑,有的时候,出圈并不等于出名,出名更得正名。宿迁中学18岁成人礼,搞了一个这麽大的“视觉盛宴”,视频流出,就“流进”了不同的声音,虽无大碍,但有碍“大成”,毕竟也属于另类“舆情”,当引起深入思考。 最后,让我们在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以自信的姿态展现我们的文化魅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而强大的文化底蕴。 但有一点,我会相信。“道袍”文化有的学校还会搞,有的学校还会借助“校园文化”让家长掏钱。不信,你们拭目以待,看看哪家会“中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