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视点楚霸视点
关注: 2贴子:6957 排名: 20 
0 回复贴,40670 次查看
<返回列表

[网络发言] 那个“觉醒年代”,宿迁大地上的“觉醒青年”

发表于 2024-5-5 21:03:25 |阅读模式
那个“觉醒年代”,宿迁大地上的“觉醒青年”

01甘洒热血谱春秋——吴苓生

640 (2).jpg
吴苓生(1899—1931年),又名吴丽石,字松仙。曾使用过立时、力实、赵云容、卢一之、张金德等多个笔名。沭阳县颜集乡人,是沭阳县最早参加革命的共产党人。他出生于地主家庭,12岁在沭阳县城第一高小读书,资质聪颖,思维敏锐,平时不爱讲话,酷爱读书。
1918年,他考入北京汇文中学,次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转入俄文专修馆,学习马列主义理论。这期间,他边读书,边在校外从事社教活动,开展平民教育,宣扬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结识了李大钊、瞿秋白等人,初步确立共产主义人生观。1923年2月,加入了共青团,同年暑假,由李大钊代表党组织安排去苏联求学,1923年11月进入苏联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4年3月经赵世炎、王若飞等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5年7月初,根据中央的指示,率部分同志回国,随后到东北和哈尔滨地区开展党建工作。并于当年12月组建了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委员会,担任书记。他深入到产业工人中开展工人运动,发展了东北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党员,于1926年1月建立了中东铁路第一个中共党组织。接着,他们又在学生和青年中开展党建工作,迅速打开了东北工作局面,吴苓生当时化名吴丽实。
1926年4月,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壮大和工作需要,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改组为中共北满地委,并任地委书记,1926年10月,中共北满地委由原中共北方区委领导改为直属中央领导,中央第四届委员会任命吴苓生为驻东三省“中央特派员”兼中共北满地委书记,此后参与和领导了中共满洲省委的组建工作,并担任组织部长兼农运工作。1928年底,满洲省委召开会议期间被敌军警逮捕,在狱中,与敌人展开了机智英勇的斗争。吴苓生等被捕后,敌人严刑逼讯,他们始终坚不吐实。敌人抓不到任何证据,于1929年7月,党组织通过“互济会”将他们营救出狱。吴苓生出狱后,于1929年8月间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情况,因在狱中遭受酷刑折磨,满身创伤,经组织安排后回家养伤。
640.png
吴苓生创办党的机关刊物《哈尔滨日报》
不到一个月,吴苓生接受党中央命令,任山东省委书记。他到山东省会济南,重组中共山东省委,化名卢一之,深入山东省各地,整顿恢复党维织。他在险恶的环境中,坚定勇敢,争分夺秒地工作,距他最后被捕不到两个月时间内,跑遍了山东大部分县、市。根据在各地了解的情况,和省委一班人一起研究,进行分析,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新的斗争任务和策略。正在以吴苓生为首的山东省委工作走向深入时,叛徒出卖了组织。这时,吴苓生觉察到省委机关驻地很不安全,急需转移,便在一天上午和团省委工作人员李智英外出租房子,不幸被李智英同乡叛徒王明智发觉,用手枪抵住,带着便衣特务将他俩逮捕。吴苓生被捕后,坚贞不屈,从未暴露党内任何机密。
1931年4月5日,敌人用囚车押着吴苓生及其同志22人赴济南纬八路刑场枪杀时,他们一路上高呼革命口号,慷慨就义。吴苓生牺牲时,年仅32岁,遗体由家属运回颜集乡安葬。1962年5月8日,由沭阳县人民政府为烈士举行隆重纪念仪式,迁葬于沭阳烈士陵园.


02开天辟地君真健——马仑
第一任县委书记马仑(1903—1930年),又名马怀仑,出生在今宿豫区大兴镇周马村一个地主家庭。他从小就爱打抱不平,有着强烈的正义感。在中学读书时他非常喜欢阅读进步书刊,对旧社会丑恶的社会现状和政治制度非常不满,对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人民十分同情。1926年7月,他从徐州第七师范学校毕业回乡,任洋河小学教员。1927年,他经蔡少衡、蔡贡庭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专门从事农民运动。由于他立场坚定,又年轻能干,有文化、口才好,开会演讲作报告号召力强,大兴一带农民运动发展很快,仅1个月时间就发展农协会员300多人、党员20多人。1928年3月,中共宿迁县委在大兴集北面马庄正式成立,马仑任书记。
640 (1).jpg
第一届县委在马仑同志领导下,依靠和发动群众,大闹镇公所,抗租抗息、游行示威,与反动官府、地主豪绅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县东各乡农民运动风起云涌、盛极一时。
由于国民党的统治,苛捐杂税,引起各地民众的不满,各地纷纷组织小刀会,防匪保家。为了反对国民党政权,宿迁县委决定将运东地下党员和农民协会会员都改成刀会,是年2月13日,四乡刀会攻打宿迁县城,马仑带领运东农协会员一起行动,红色革命引起反动政府一片惊慌,他们开始垂死挣扎。3月,国民党派刘昌言来宿镇压刀会。1929年夏天,反动军队包围了马庄,抄了马仑的家,到处搜捕屠杀共产党员和农协会员。马仓、蔡贡庭等人去上海向省委汇报。省委同意他们暂不回宿迁,介绍他们到松江以教书为名,从事党的活动。半年后,他们回到宿迁,马仑主要抓武装、搞枪支,准备暴动,很快组织起一支武装游击队。主要在宿迁南部苏圩、孙桥、佟圩一带活动。当时正是乱世,宿南土匪很多,魏三、刘荣铎、王存江等大土匪头子也都在宿南宿泗交界处活动。他们势力很大,可以调动数千条枪,国民党也拿他们没有办法,有些大地主和他们有勾结,中小地主又怕他们。共产党在当地活动,若不与他们打交道,则也很难站住脚。所以,当时把做土匪工作,也作为兵运工作的一部分。也有少数土匪或者与土匪有关系的人,也是挂名党员,如汤群墙苏大天老爷也是挂名党员,手下号称有百十条枪。还有佟圩佟锡金也是这样的人,佟锡金又名佟秀亭,是官匪都通的地主,他的儿子认土匪头子王存江为干爷。两下过从甚密,佟依仗王的势力,自命不凡。
1930年8月,为了扩大武装,马仑按照县委的决定,向佟锡金借枪,遭到拒绝。佟原是恶霸地主,又不服从组织领导,紧要关头有可能叛变,县委决定将其处死,并缴了佟家4支枪。佟被处死后一个月左右,我们队伍在汤群墙一带搞训练。汤群墙是一个孤立的宅院,三个大门,苏大天老爷带的人住西大门,马仑带队伍住东大门,在这里训练。一天刚晌午,突然有人报告,苏大天老爷队伍里有佟锡金的亲家、土匪头子王存江的人,立刻引起马仑等人的警觉,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决定迅速转移,当时县委领导汤涤非带领队伍走在前面,马仑、徐怀云等游击队的领导断后,出汤群墙大门向西刚走百步,早有准备的王存江土匪队伍,就在后面开枪了,游击队迅速散开向西撤,一面回击,一面转移,边打边撤。由于距离太近,王存江他们,对我们的人也非常熟悉,谁是什么职务也都了解,断后的马仑、徐怀云、赵雪门等10多位同志,当场都英勇地牺牲了,初步集中的武装队伍也打散了,马仑精心组织的这支红色队伍几乎全军覆没。革命是要付出代价的,英雄的宿迁儿女,继承马仑同志的遗志,踏着他的血迹继续前进,终于赢得了宿迁的解放。
640.jpg
马仑烈士纪念碑
03寒凝大地发春华——李干成
李干成,原名李慈,又名李干臣,1908年11月8日出生于江苏涟水县红窑镇龙兴村,上海建设大学毕业,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献身中国革命事业、为实现共产主义终生奋斗的漫漫征程。1930年后曾两次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经历了宿迁白色恐怖下的地下党斗争和抗战胜利前夜的根据地建设工作,为宿迁当年党组织的发展壮大、根据地武装斗争和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宿迁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足迹。
QQ截图20240505210123.png
1930年初,宿迁大地冰封寒凝。年仅21岁的李干成(时名李慈)同志受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江苏省委派遣,到津浦线东一带巡视工作。4月底来到徐州,向中共徐海蚌特别委员会(以下简称徐海蚌特委)汇报工作,特委书记陈资平鉴于当时地方缺少干部,建议把他留下来。经徐海蚌特委请示团省委同意,将李干成同志派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李干成同志刚到任,即面临着当时宿迁地区地下党领导的小刀会暴动被国民党镇压,党组织遭到破坏,白色恐怖笼罩,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局面。
为了打开工作局面,李干成同志到宿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广泛发动群众,建立农民武装。他在广大贫、雇、佃农中广泛宣传党的主张,揭露地主剥削农民的罪恶,有组织、有计划地领导农民进行抗租抗债斗争。1930年6月初,他领导组织洋河佃农开展麦收斗争,不交夏粮,并取得了胜利。7月,根据中共江苏省委6月11日通告,宿迁县委改为行动委员会(以下简称行委),李干成同志改任行委书记,红十五军第三师政委,筹编红军武装。8月初,行委在大兴集北马庄松林召开党的活动分子大会,会议由蔡贡庭主持,李干成同志作报告,动员大家积极行动起来,响应党的号召,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斗争中去。有钱出钱,有人出人,有枪出枪。月底,即组织起一支 40~50 人的武装队伍,拥有30多条枪支,为发动宿东、宿南暴动,提供了组织保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性,“枪杆子里面出政权”。李于成同志到宿迁的又一项任务是:开展军事斗争,组织农民暴动。李于成同志第一次任宿迁县委书记,正值党内“立三路线”的发展时期,一方面他要执行党中央的“路线”和省委、特委的指示,另一方面他又结合实际,根据斗争需要在工作中不断发展壮大党的组织。1930年9月,宿迁党组织恢复和发展为4个区委、36个党支部,591名党员,是徐海蚌地区党组织最好的县之一。
1944年8月,李干成同志再次担任中共宿迁县委书记,兼县警卫团政委。1944年至1945年夏,是淮北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大发展时期。中共宿迁县委利用战争空隙不失时机地以县、区为单位对根据地农村基层干部、民兵及群众团体负责人普遍进行了培训,对小学教员及工商税务人员进行政治业务训练。酷暑炎热,夜以继日,李干成同志亲自参与授课。为党组织在各条战线上培养了一大批抗日骨干,发展了一批批新党员为党输送了新鲜血液,壮大了党组织。1944年底,中共宿迁党组织已发展为13个区委、139个乡党支部,共有党员2147名。

在大生产运动中,李干成同志一方面积极组织互助组、农业生产合作社,提倡种棉,发展养猪,帮助农民制订兴农计划,努力提高生产水平;一方面发动机关、部队、学校开垦荒地,种植蔬菜粮棉,以求自给自足,减轻农民负担。在工作之余,经常能看到李干成同志带头纺纱织布、拾荒种田的身影,这位慈善的汉子与群众同甘苦、共患难,过着平民百姓的生活。一时,纺纱织布在宿迁根据地蔚然成风,家家户户都有纺纱车,不少村还有织布机。县委把各地纺织合作社组织起来,在卜油坊村办起了织布厂。据1944年底统计,宿迁全县有纺纱车8000多辆,织布机240多台。公办油坊1个,织布厂1个,造纸合作社1个。还在大兴集、邵店集开办土产行和布匹、杂货商店。这不仅增加了抗日民主政府的财政收入,改善了人民生活,而且繁荣了根据地经济,粉碎了日伪顽的经济封锁,基本解决了当时军需民用的大问题。
1944年10月15日,宿迁县召开各界代表座谈会,县委书记李干成同志在报告中阐述了党的团结政策、减租减息和交租交息政策,以及保障人权、财权、地权法令,推动减租减息斗争深入开展。是年秋,大兴区复查减租减息,并发动群众批斗卢姓恶霸地主,大快人心,取得斗争胜利,影响很大。随着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军民抗日热情高涨,广大青年纷纷报名参军参战。1944年10月,中共宿迁县委召开参军动员大会,会议历时3天,报名参加主力部队就有500多人。宿迁首批105名青年参加新四军,其中党员占113。
1944年,日军在华南、华中、华北战场节节败退,被迫收缩防线,处于穷于应付状态,解放区战场的军民已展开了局部反攻,大反攻在即。李于成同志亲自领导的宿迁地方武装和民兵,十分活跃,连续出击,配合主力部队对日伪军给予了英勇痛击,战果辉煌。至1945年初,伪淮海省“治安区”面积由原来的80%缩小到了20%,县境水陆交通线上的日伪大小据点基本被我军攻克,宿城之敌处在四面包围之中,日伪惶惶不可终日。
为迎接全国抗日大反攻的到来,宿迁根据地开展了县、区武装和民兵的整顿工作,同时为夺取革命最后胜利进行了各种准备工作。1945年3月,李干成同志被组织上调离宿迁,踏上新的革命征程。但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与宿迁大地结下的革命情缘。(宿迁史志)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