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楚霸网

楚霸文学楚霸文学
关注: 1贴子:1631 排名: 9 
1 回复贴,21402 次查看
<返回列表

[诗词歌赋] 唯有有真情最为贵——夜读刘伯生部分诗歌作品

发表于 2016-6-20 16:46:57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金平眉 于 2016-6-20 16:48 编辑
# q: U1 [2 j7 @8 h: L# V7 I0 w8 p& u! z$ j) O: u# n
: L; K* q! V, t) y$ Y
主管:宿迁市宿城区文联      主办:宿迁市宿城区作家协会
总第0031期      梧桐巷里   
本  期  目  录
冯克品的诗          作者:冯克品
刘伯生的诗          作者: 刘伯生
宿迁平民诗人刘伯生       作者:王晓风
唯有有真情最为贵——夜读刘伯生部分诗歌作品
作者:许蒙
4 @- t' U5 G: r( f) ^2 A) k6 x& O
作者简介
        冯克品,宿迁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宿迁市图书馆学会常务理事,宿迁市全民阅读推广人,天使之翼读书会创办人,参加过江苏省首批100名全民阅读领读者培训和全国图书馆阅读推广高级研修班学习。有多篇散文、诗歌发表于《宿迁市报》、《宿迁晚报》和诗歌集《未来之星》。创办天使之翼读书会和“读读书吧”,致力于全民阅读推广,关注亲子阅读,为12岁以下孩子提供公益领读服务。 2015年被宿迁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评为“十佳文化志愿者”。

大江南北共书香
5 L  n# R- w  w; k2 P+ O
南通其实不难通,
江海路桥通大同;
知止却是大智慧,
仁义礼信与其共。
6 u( l, I. V7 G, o. C* c( M
惠人不弃下相偏,
知止可与宿迁连,
苏南苏北比翼时,
书香江苏翔于天。
3 y# U5 `+ {, t7 {4 O/ a7 a3 o+ e
注:2016年4月17日晚于赴宁参加江苏省全民阅读促进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途中,在微信上与南通市知止堂创办人胡晖莹老师、无锡中国惠人书友会会长周乐秾老师交流阅读推广情况时的感慨。
( I9 {& \0 J- c  L2 o" u, U
书香漫
/ q9 F! h; }, U% @  _* A$ J
北王南徐师兄弟,
阅读推广担使命;
北图南图称马首,
江湖庙堂合力行。
庙堂高远掌船舵,
江湖卑下载舟进;
九州大地书香漫,
文明中华复振兴!
. `9 X: ^+ Z* C9 i
注:2016年4月18日凌晨于南京华东饭店晨读《中国阅读大词典》有感。“北王”指北大王余光教授,“南徐”指南大徐雁教授,“北图”、“南图”分别指北京图书馆和南京图书馆。
" G& E, t( B; J8 R! t! d
苏北盗火者

/ r* i* \) ~/ J- O- \1 D& P5 x# t
苏南大发展,
文明开奇葩。
苏北后发达,
根源在文化。
$ y! M4 S3 d: L7 D9 _; `
吾辈当努力,
争开一枝花。
愿做盗火者,
点燃满天霞!

% r6 X; v; J9 G- n
注:2016年4月17日于赴宁参加全民阅读促进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于大巴车上在“江苏阅读推广领读者”群发表感慨。希望引起大家关注,支持苏北阅读推广!
2 {/ j+ e) z8 G! B3 Y
天使的姿态
—致全民阅读推广人
' d$ f0 S1 U% G: R
一如既往的时点
一如既往的地方
您也是一如既往的姿态
拈花微笑地站在讲台
1 i6 |- W) O0 z) ]
周而复始的安排
周而复始的期待
他们也是周而复始的姿态
满腔热情地端坐成排
& ]1 o7 a; Q& b' c
这是天使的姿态
您慈悲为怀
施仁播爱

. t& o- ~7 h6 G4 N% V( G
这是天使的姿态
他们虔诚向善
继往开来
3 C+ I- {) Z* \
这是天使的姿态
缘起于般若的教育
' z( W& m8 [( o) L; R
这是天使的姿态
圆满于觉悟的盛开
' S# n# k' g8 x7 E# |
这是一个天使的姿态
这是一群天使的姿态

8 b# f5 d1 H5 f! N3 s
      注:来自百度百科的解释:般若(bō rě),佛教术语,梵语的译音,或译为“波若”、“钵罗若”,全称“般若波罗蜜多”或“般若波罗蜜”。意译“妙智慧,微妙智慧”。中国文化讲的智慧是那种能够辨别是非、辨别事物不同情况的智慧;而佛教里的“般若”恰恰是让我们来消除这些分别,也就是说是一种无分别的智慧。因为汉字“智慧”二字不能尽表其义,所以在翻译经文时以音译。

3 V  f) j" v+ ?7 p. M
2 f6 n7 w, q: F$ \4 F$ k
& b- o, V- x2 L1 j4 B2 m% Q; Z" b
作者简介
     刘伯生,男,江苏省作协会员 。1966年生于江苏宿迁,初中毕业后辍学回乡做工。偶习诗,作品散见于《诗刊》、《星星》、《绿风》、《扬子江》、《雨花》、《延河》、《山西文学》、《青春》、《青年作家》、《写作》、《杂文月刊》等刊。曾获《诗刊》“白沙杯”优秀奖、《星星》诗刊“郎酒杯”佳作奖、“感恩人生”全国诗文大赛一等奖、第五届“分金亭”文学奖一等奖、黑龙江省作协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征文三等奖、第四届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年度奖、第八届“紫香槐杯”全国网络文学大赛二等奖、山西省作协第二届全国新田园诗歌大赛三等奖、“温网博客杯”诗赛三等奖,诗歌入选《江苏文学五十年》(诗歌卷)等多家选本,现打工谋生。

车过荥阳
9 X/ Y. n. h2 P- w$ f
这里就是中国象棋的源头了
一道鸿沟
成为楚河汉界
6 V8 l- }2 v8 X) K
耕耘的农夫
时常会捡拾到旧时的刀枪
挖出一具具战死者的白骨  

) Y$ B, Y4 d* |
一将功成万骨枯
一将名裂万骨枯
那些没留下姓名的战死者
有一个共同的名字
—— 士卒

+ H7 K! w3 o( h$ W' S2 c1 s2 n
排列在最前方的卒
有进无退的卒
丢卒保车的卒
就算你有所犹豫
也只能左右徘徊一步
古汉语中
卒就是死亡的意思  

" d: X& l6 \/ l' m" S* `0 }
世事如棋
在那些穷兵黩武的大人物眼里
芸芸众生
也不过是一枚枚取之不尽的卒子
那一具具白骨
是谁的前生与后世

& N) ?; i' n# m5 W  _1 X, c! I/ S# n
( R' i. e& O4 v5 E) Q/ E$ P8 G
戏题普救寺

8 j+ g7 E0 p. _/ D+ M7 G" T$ G
能否普度众生我不清楚
普救寺
确确实实救活了一场爱情
3 N( r" L5 Y4 [2 m/ q
恋人之间
横着一堵墙不可怕
可怕的是找不到一只靠得住的梯子
月老老眼昏花
常常拴错红绳
那就让红娘粉墨登场吧
只有善解人意伶牙俐齿的红娘
才是张生的救星
2 E4 Y' l# s" z/ X" @* y# I. d
感谢叛将孙飞虎
感谢拼死报信的和尚惠明
感谢仗义出手的杜确
感谢他只是白马将军
不是白马王子
张生以手加额  
三生有幸

* f! t6 K9 b" q7 X  l: @8 I
善男信女在木鱼声中听出了禅意
痴男怨女看见木鱼想象到鱼水欢情
很难想到
一千多年前的佛门净地
竟上演了一出旖旎风光
不要惊奇
那座塔都染上了脂粉气息叫莺莺塔了
我佛曰  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9 \8 O& g% \. [2 d( i  B

8 B5 r  X3 @/ }; e1 A# M
登鹳雀楼想起王之涣

9 M& \% Q" Z/ `: h) x
没见到鹳雀
楼依旧以鹳雀命名
$ `( {- ~+ R2 P7 H3 [  @
唐人登过
宋人登过  
今天我也和如织的游人
拾级而上
今人的脚步抹去前人的履痕
后人的脚步又将今人的足迹抹去
想在鹳雀楼上留下点什么
很难
+ o1 _) ~2 q, q. b4 M% x4 ?
让鹳雀楼刻骨铭心的
是王之涣
楼不算太高
只有王之涣把酒临风
极目千里
看到了黄河东流入海
白日坠落西山
4 R5 A( p2 F+ X0 Y/ C7 I. Y
一座楼给一首诗以灵感
一首诗让一座楼千古名传
没有王之涣的胸襟和气度
就算登得再高也枉然

  `7 L. F5 Y2 a" Z( {/ b
5 n5 a; p: L0 P! t6 x
拆与斩
/ e# K/ Q) V' }4 {9 p- Y) p
拆迁即将开始
这个祥和的小区
不日将变成瓦砾
东家西院的墙壁上
刷上了血红的拆字
每一个拆字
都被圈在同样血红的圆圈里
透出血腥的气息

4 m1 h7 c$ V; n' V6 h
邻家的小女孩
刚上幼儿园小班
最爱看古装电视剧
她指着那一个个拆字
天真地问我
这个字读斩吗
我无心纠正她的讹错
因为拆迁
神州大地上
已有许多头颅滚滚落地

  j6 I) A$ U2 h6 a4 C
- y& W! T9 n/ h4 q7 M
乞求原谅

. _% ?# ]4 U$ c1 q: j" u+ }5 ~
风刮过
枝桠的断裂处
是风留下的伤口

1 T' v1 t8 ~. {! n) G/ n9 M5 u& ~( x. O; [
火烧过
乌黑的灰烬中
有火留下的伤口

$ j: P# a/ L, z/ Y! y( \& S; `
我已风风火火走过四十多年
上苍啊
原谅我的莽撞吧
不经意间
我给这世界留下过多少伤口

, D2 @9 g; Q3 v6 K
( L) j2 a2 B6 g8 ^8 e
作者简介
        王晓风,男, 1966年2月出生于宿迁,大专学历。现在职业为农民。业余时间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和文学创作,在省内外报刊和网络媒体上发表文学作品和历史研究文章达数十万字。为宿迁市湖滨新区晓风文化咨询工作室负责人。先后曾经担任《敕建安澜龙王庙》副总编,《古韵皂河》特聘编委。作品先后入编各大出版社的成书范围,获得国内数次不同奖项。河南省《大河报》、江苏省《新华日报》《扬子晚报》《江苏商报》《宿迁晚报》、《梧桐巷》杂志报刊报道。

宿迁平民诗人刘伯生
: S" L- M+ ?( J' [

3 k) ~1 E. H7 O$ C* F# n9 l
我认识刘伯生是在二十多年前了,那时候的宿迁文化馆还经常组织一些文艺青年参加的笔会之类活动,印象中的刘伯生是一个讷讷无言的青年,和我的年龄相仿。后来据说他还和宿迁几位名噪一时的诗人来过我友王斯亮处,但我却没有遇见,只是前几年在某论坛组织的活动中听他这么一说。/ v1 {4 q# u/ m
       当年的宿迁对于文化的重视是实实在在的狠抓创作,高度重视民间力量。那时的文艺青年很多,而沾上文艺青年的这个范儿,大多数都有一点耻与谈钱的清高,因此,在宿迁诗人的这个圈子里,对于过分钻营的人,大家都很鄙视。那个时候的社会整体风气是向上的,像歌里唱的那样,是洒满阳光和充满希望的。
刘伯生和我们大多数人一样,的确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下层,为了谋生而四处打工,经济状况不是十分如意。这么多年来,伯生兄一直还在坚持着诗歌创作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而伯生兄的诗歌中所反映出的从容和深情,就更加证明了伯生兄对于人生的自信。3 ^( m' U5 @' M" K% V) t! i
     但看过刘伯生兄这几年的创作,我却再也无法坚持原来的看法,我只能用震撼二字来形容自己的心情。朋友的微媒体平台《梧桐巷里》第19期《刘伯生先生诗歌作品专辑》中,选发了伯生老兄这些年创作的四十余首诗歌,可以说每一首都是精品,每一首都有着打动人心的震撼力,其中很多作品,即使将其放入国家层面的平台上,也堪称为出类拔萃之作。
5 W# z8 L+ O( s4 J        《梧桐巷里》的第19期推送的时候,我正在幸福路上和老友步行赶一个场子,一路上的红男绿女喜笑颜开地将欢笑洒满初夏的傍晚,我在步行中阅读了刘兄的《向母亲倾诉》,刚读完这首诗的开头,那莫名的泪水就一下子模糊了我的视线。
" g/ F4 m5 S; \; ^7 E7 d        这是一首长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首所谓的正能量的诗歌,但由于作者所选取的角度不同,从一个平民阶层爱国诗人的内心出发,使其诗歌的语言和视觉完全摆脱了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真情实意的流露,使这首诗的语言如同一枚重炮,直击读者的内心深处:“每天每天  我都会抽出一点时间  站在你雄鸡状的版图前  深情地凝望  母亲  你清贫的儿子  囊中羞涩  无缘领略你的山山水水  就让我轻轻地抚摸这幅地图吧  抚摸你的河流  你的山岗......”
& N7 b/ J0 [$ ~5 B        曾经有过一首《XX,,亲爱的妈妈》,说实话,这首歌令人极为恶心和反感,那些在聚光灯下光鲜亮丽的明星们或许真的将某某当做妈妈来歌咏,但这种感恩戴德的情绪却和我们格格不入。
% {, `* g6 N2 V9 g, a3 v# \! ?        那么,是什么样的思想情绪使得伯生兄的这首《向母亲倾诉》却令我们从内心深处引起了如此强大的共鸣?我觉得这首先是要得力于作者选取的角度,这完全是一个社会底层人士内心的呼喊,有对于国家强大的期盼,对于祖国山河的歌颂,诗里诗外,处处深情;字里行间,绝无献媚。当然,更加重要的因素是作者所讴歌和咏叹的是这五千年亘久不变的祖国,而不是任何一个利益集团。
8 j8 ^5 v" E6 U8 `7 k( x+ {% T        即使这样,作者还是会从内心流露出些许的不安和不解:“面对这幅地图  我也会有几丝惆怅  南移的沙漠  离北京还有多远  边远山村的校舍  还有几间危房  但愿那些豆腐渣工程从此在神州大地上绝迹  江河湖畔的防洪大堤每一座都固若金汤”& P6 h* e% |; l% S: z! H
        这批作品中另一首引起我注意的是小诗《草坪中的麦苗》:“推着剪草机  为草坪理发的那个农民工 突然停下手中的工作  缓缓地俯下腰身  他在碧绿的草坪中  发现一株青青的麦苗     那株麦苗  怯懦地缩着身姿   极力地想隐藏自己   它知道  在这里  自己是个异类  等待它的将是连根拔起  丢进垃圾车子   而后倒掉       城市草坪中的一株麦苗   自卑得就像是  乡下麦田中的一棵野草  绕过那株麦苗  那民工一脸酸楚”。/ T1 {' Q; `( U7 u7 K0 Y
        诗人满怀悲悯,别具匠心地选取了一棵麦苗的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现实生活中,广大农民工在城里谋生的悲惨际遇,令人唏嘘不已。一株本该在农田里茁壮成长的麦苗,不知怎样混入了城市的草坪中,让我们联想到那些农村田间地头的农民,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进入了城市,在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里茫然失措,处处遭受白眼,处处低人一头,如同这株混入草坪的麦苗一样,想要在城市里扎根简直是难上加难。他们都一样无法掌握自身的命运,无法获得理应相同的国民待遇,在一些具有纳粹精神的城市精英们看来,这些农民工们不就是他们眼里的垃圾吗?诗里的民工从麦苗的身上仿佛看到了自身的影子,于是一脸酸楚,而我们看了这首诗以后,又何尝不是长太息以掩涕兮。
& ]  g) @. o5 ^) F. L8 i        读刘伯生的诗歌明白晓畅,语言平白,很少有繁复晦涩的故作高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他用平实的语言直抵诗歌的真谛,不造作,不伪饰,有真情感,有大担当,在阅读他的诗歌过程中,常常为其中独到而精炼的诗句拍案叫好,例如《故乡》一诗,“埋过先人的地方才是故乡,回去回不去,中间都隔着那么多年的相思与惆怅”,他用极其朴实的语言营造出的诗歌的语境,常常是一语便将我们内心的柔情激发出来,《另一个村庄》:“村庄的北面大运河畔  是另一个村庄      那里住着我的五位亲人  我的祖父祖母 叔叔婶子  还有我的兄长  每年每年   都会有几位乡亲搬到那个地方     清明节   是到那里探亲访友的日子  我们带去了一沓纸钱和思念  捎回来的   是大团大团的忧伤”。这首小诗用娓娓道来略有伤感的笔调,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深深的亲情,同时也道出了我们视死如生的民族精神,讴歌和赞美了这片养育了我们世世代代生生不息历尽沧桑的家园。0 Z: Q& B# o$ N4 o3 W
        伯生老兄的诗歌还有另一番面貌,那就是语言犀利短小精干的讽刺诗,他总是能够从前人没有发掘到的地方入手,一言中的。如他的《十二生肖诗》,写《鼠》:“不管是黑猫白猫还是波斯猫  我们一致认为  凡是不捉老鼠的  全是好猫”;《狗》:“有些人的价值,只抵得上我的一条腿”;《马》:“不要炫耀你的正直了  我的屁股上  印满了你的指纹”。《牛》:“可以饮我的奶  可以食我的肉  公仆们  千万不要再吹我皮”。面对这样充满智慧的俳句一样的诗句,谁不会发出会心一笑?
) Z5 Z6 M1 j) f. p        对于人生,对于这个世界,真正的诗人有着自身极为独到的领悟,这种领悟如同释迦当年在菩提树下的拈花一笑,不予外人道来便是佛家,能够和芸芸众生分享,便是如同刘伯生一样的诗人,而真正有大智慧的智者便也不乏悲悯之心,而具有悲悯之心的诗人会更加关注平民关注人生,刘伯生的诗里这样具有平民意识的悲悯情怀俯仰皆是,如他的《短歌》中那个白头搔更短的老年流浪汉,如他的《致一位台湾老兵》中的难以越过人为沟壑的那位台湾老兵,如他的《一把老藤椅》中那把无法承受人生苦难之重的老藤椅......
1 m% W( T7 E" I) C( m        同样作为一个平民阶层的我能够很深地体会到刘伯生诗歌中营造的意象和所要表达的心声,正因为如此,我每每看到刘兄的大作后,总有一种情绪萦绕在胸怀,看完《梧桐巷里》19期的部分作品后,我在其后留言道:刘伯生的诗歌无疑是这个时代中极为稀缺的真诚之作,就其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美学价值而言,在如今歌功颂德之作充斥报章的年代里诗作表面上繁花似锦,实则可读可评的诚意作品寥若晨星,大多数都是空洞无物的应景应时之作,无病呻吟,令人喷饭。再回首重新审视伯生诗歌,依然意犹未尽,回味无穷,余认为:在这个风起云涌的自媒体时代,广大的平民阶层不仅需要仗义执言的意见领袖,也会逐渐意识到平民文化的作品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性。时代需要能够真正代表平民阶层心声的文艺作品,凭着刘兄铁肩妙笔,诗心诚意,他必将在这个大时代中留下深深的足迹。(本文选用略有删节)3 R3 @& y1 E+ y! H8 O8 m" s  h

7 H# [( j7 t; x: _" f/ b
作者简介

1 k, o3 P0 O: E; [
       许蒙,笔名夏巴、林尚声等,1988年出生在江苏宿迁。2012年任衔微诗社社长。已经发表各类诗文百余篇。为两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中长期规划起草者。现为宿迁市历史文化研究会理事、市作协、诗协会员,西楚文化研究会理事,宿豫区历史文化研究会发起人之一,中国诗歌网江苏诗社宿迁分社副社长。著有散文集《写封情书给青春》、长篇文化地理散文《野行笔记》等。

唯有真情最为贵
——夜读刘伯生部分诗歌作品
! o4 H2 ?( p" l
还是在去年初秋,那个落叶微凋乍寒还暖的时节。我带着自己写的小诗去拜访刘家魁老师,以求先生斧正赐教!我们爷俩喝着咖啡抽着香烟聊诗歌、聊诗人。聊到本土诗人的时候。刘老师说:我们宿迁还有位老刘,叫刘伯生,比我小十来岁。是一位很优秀的诗人,伯生的诗你可以找来读读。一向谨记老师教诲的我,却把这句话当成了耳边风。这导致直到今天我才读到刘伯生先生的诗歌作品。如果我没有和朋友一起运行这个叫梧桐巷里的纯文学微刊,或许依然会和刘伯生的诗擦肩而过。
夜读,总能发现惊喜。宁静的夜色,平静的内心最适合读诗了。当年我一个人在宿舍读刘家魁老师的诗彻夜不眠,和刘老师的诗歌一起歌哭呐喊,一起感动垂泪。我想,今天也许还会失眠吧!毕竟,已经很少有作品能这么打动我了。
按照我粗浅的诗歌赏析能力,断然不能像评论家那样很到位的评析的。只是刘伯生的诗歌感动到了我。我认为自己有话说才熬着夜,用手机里的“笔记本”敲打点文字,也为了平静内心被诗歌激起的波澜。
一、情满自溢
写诗,绝不是为了应酬,也绝不是为了博得诗人的美名。而是当真情哽咽在喉,不吐不快时的自然流露。刘伯生的诗歌没有娇柔做作,充溢其中的是满满的真性情。无论是乡情、亲情还是爱情。
《故乡》(载2015年4期《陕西文学》)里说“埋过先人的地方才是故乡/回去回不去/中间都隔着那么多年的相思与惆怅”。首句就令人震撼,埋过先人的地方才是故乡。埋过先人的土地才能长出思乡的根,这句话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心。试问乡愁是什么?还不是因为故乡是自己的“根”吗?只有有了这个根,即便浪迹天涯,依然有乡愁牵引着;只有有了这个根,才能长出“白墙黛瓦”、“老水渠”等故乡意象,才能让自己有了“藏在心底的方言”的身份名片,才能让游子抑或远嫁的姑娘“念一声故乡我嗓音哽咽/喊一声故乡我热泪盈眶”。正是由于此,回去不回去,总是令人相思和惆怅。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刘伯生的这句诗足以和艾青名句媲美,其中流露出的浓浓乡情感天动地。让我这个终日在家乡的人也开始思起乡来了。
《另一个村庄》(载2011年5期《风流一代》)也表达了浓郁的思乡之情。这个乡是在“另一个村庄”,这个村庄住着“我”已经逝去的亲人——“那里住着我的五位亲人/我的祖父祖母/叔叔婶子/还有我的兄长/每年每年/都会有几位乡亲/搬到那个地方”。
在刘伯生搭建的诗歌故乡中,诗歌与诗歌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另一个村庄》和《故乡》这两首诗就产生了互文,可以联系起来读。《故乡》中埋了先人的地方是在《另一个村庄》,并且每年都会有几位乡亲“到达”这个村庄,由此故乡变得更重了。而“我”去这个村庄探亲访友,总是会带回来“大团大团的忧伤”。另外的互文还有《怀念补丁》和《母亲》。
新诗发展至今,很少有诗人能够使得自己的诗作相互串联起来,产生叠加的情感波涛。刘伯生无疑深谙互文这一重要的文学手法,并作用自如。
二、闪烁哲理的短诗
在刘伯生向梧桐巷里投来的这些诗歌中有一组哲理短诗,名为《十二生肖如是说》。这组诗原载2001年11期《杂文月刊》,其中部分发表于《诗刊》。在这组诗中,作者借生肖的口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真是出其不意,个别诗作更是令人拍案叫绝。比如《猪》:“一日三餐/一顿不少/死了之后/还能洗个热水澡/做猪有什么不好”。猪在人的眼里往往是好吃懒做的,作者的笔为猪正名——这样有什么不好?生活嘛,还是要及时行乐!也或是反讽那些不劳而获,对生活失去希望的人。语言也富有音乐感,如同街头巷尾的歌谣。正能量的人读出讽刺,负能量的人读出共鸣!这是很难达到的艺术境界。由此可以看出刘伯生深懂生活,能从生活中提炼经验,并通过妙笔令其生花。另外一首《羊》是为羊鸣不平,更抨击假冒伪劣产品。你且读来:“羊毛出在羊身上/这话不完全正确/商场里那么多的全毛面料/许多与我们无关”。(原载2001年11期《杂文月刊》)羊毛不全出在羊身上,还出现在不诚信的商人身上。读之令人捧腹之余,也让人深思!与之类似的还有《蛇》和《兔》。诗作很短,抄录共赏。
《蛇》:“听了无毒不丈夫那句话/我很纳闷/真正的大丈夫/难道是我们蛇类”。
《兔》:“孩子们/千万别吃窝边草/没有了窝边草的庇护/谁替我们挡住猎枪的视线”。
这组生肖短诗,哲理深扎,隽永新奇。可谓短诗佳品也!
除了这组《十二生肖如是说》,还有《短歌》也放在这里供大家欣赏——一个年迈的流浪汉/坐在异乡的月光下/他搔下的白发/厚了地上霜(原载2015年4期《陕西文学》)。这首诗我想多说几句,因为给我带来的情感冲击最为强烈。可以类比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来读。我们详细来看,首句:“一个年迈的流浪汉”。“一个”、“年迈”、“流浪汉”。这些词汇本就凄凉,作者将其叠加起来达到并联的效果。这还不够,再看下句:“坐在异乡的月光下”。这样一位孤独的年迈的流浪汉,还是在异乡的月光下。情感的冲击波再次上升,诗意营造的更加浓郁。后面两句:“他搔下的白发/厚了地上霜”。一个动词“搔”写尽流浪汉的心理状态。“白发”也对照呼应前句的“年迈”。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尾句,搔下的白发,让地上凝结的寒霜也变厚了。可以想象这位流浪汉在这里孤独的坐了多久,望了多久的月,思了多久的乡。尾句也点出时令在深秋,季节的渲染更加重诗意。回头再看这首诗,无疑运用的是递进手法,让凄凉成倍疯长。读完之后,让读者不禁发问:是什么促使作者写下如此诗句?是什么缘由让作者哀哭短歌?这首诗足见作者笔力强劲。一个个词汇犹如情感子弹,直钻人心最若软的地方。读此诗,已令我眼角垂泪,欲再评也无更好的言语了......
其他短诗还有《理由》、《三个和尚》、《黄河断流》等,这里不展开来说了。
三、情感真挚的爱情诗
从刘伯生发来的这些诗作中,有几首爱情诗,多写于年轻的时候。例如原载1989年10期《当代诗歌》的《也许》——“说出那句话儿/也许你会笑我轻薄//不说出那句话儿/也许机会将永远错过//我欲启的唇是一朵半开的玫瑰/也许你能猜出花蕊的颜色”。青年对于爱情的憧憬和犹豫扶摇直上,你说“我”是说还不说呢?纠结啊,惆怅啊!转念一想,也许“我”说不出口的“玫瑰”,“你”能听出它的“颜色”。这或许是作者为自己的犹豫找借口,也或许是对这份情感投入的自信。短短几句即写出如此细腻的情感,非妙手所不能也!另外一首爱情诗:《爱情天梯》用痴情男女的对话行文,道出一对情侣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携手同行的情感真情。
时间流淌的很快,已是深夜两点。
读了刘伯生的这些诗歌,很想和他聊上两句,想问问他这些诗歌背后的故事。于是不顾已是深夜的时间,在诗歌群里“呼叫”他。知情者说:你找不到的,不在群里。我不相信,又去其他文学群里找,仍然未果。一位作品颇丰且质量上佳的诗人,怎么会被说“你找不到”呢?如果哪天能见到刘伯生本人,我一定要问问缘由!
+ E  D- ]/ }( h
2016.5.24深夜
: f* C& }, D# ]# h; [( X
. D5 o2 ^0 a+ A) z, K9 O# t9 I

3 Z# c: f5 }7 f0 C* d8 S
+ f% O3 b  ?/ o5 I. d0 d! ?6 c6 V
# F: Q' G/ Y$ a% Q9 N3 {5 d' G9 U+ e6 Q, \  [- z

  a3 s- N' s0 d, Y9 g# q8 ?
发表于 2016-6-21 10:03:37
顶一个....

快速回帖 使用高级回帖 (可批量传图、还有插入视频等功能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2001-2013 chubawang.net http://www.chubawang.net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苏ICP备17012952号 非经营性网站Powered byDiscuz!X3.4公安网备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广告合作客服QQ:873771296Comsenz Inc.
发帖 客服 微信 手机版 举报